往事一幕幕碾过我的记忆,转眼又到了采摘碱蓬草的季节。
在民间,碱蓬草又叫黄西菜、碱蓬子、皇席菜,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过去老人们这样评价碱蓬草:“一年吃得几口菜,保管身体无病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医药一度很紧张,普通老百姓没病也不会备啥药。我奶奶得了肺心病,治疗哮喘的药品买不着,我父亲非常着急,到处打听偏方。我们家的邻居是个老师,告诉父亲,海边生长的碱蓬草可以缓解病情。从那以后,父亲经常奔波十多公里,去海边采摘碱蓬草。每次摘回来后,在大锅里用热水焯一下,晒干,留着给我奶奶泡水喝。碱蓬草是特殊时期的“救命草”,因它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消积等药用价值。
碱蓬草也是一道独特的美味野菜。

上周末,住在八角的朋友来福山办事,说要顺路捎些我“没见过的海草”。我好奇地说,好呀,很想看看你捎来的是啥好东西。朋友驱车到了我家,一进门,就指着碱蓬草考我:你知道这是啥吗?我笑着说,这可难不倒我,它不就是碱蓬草嘛!不过,我也有好多年没吃它了。我记得刚工作时第一次吃它,还是工友送的碱蓬草包子,贼好吃。
说实话,作为依山傍海的烟台人,如果没享用过碱蓬草的美味,还是有些令人遗憾的。那天朋友走后,我立马行动起来,开始发面准备包包子。先用热水焯一下碱蓬草,去除多余的盐分及涩味。我家的饭菜口味比较清淡,我就使劲地揉呀揉,把碱蓬草叶瓣揉软了,接下来用凉水浸泡,先后换了三次水。调猪肉馅儿时,我少放点盐,放点儿蛤蜊肉、虾仁,再切点韭菜放进去。包子一出锅,真是鲜美无敌了。说实话,加上这次朋友刚送的碱蓬草做的包子,我也就吃了三次,但每次的味道都是那么鲜美无比。
第一次吃碱蓬草包子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上班时间不长,车间的郑姐姐问我,吃过碱蓬草包子吗?我摇了摇头,心想这草有啥可吃的?她笑着说:明天带几个碱蓬草包子给你尝尝。接着又说:这个周日休班,我们去开发区海边摘碱蓬草,到时候也叫着你。好奇心驱使我爽快地应下来。
周日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拿着赶海的家把式,骑着自行车一路向北开拔。郑姐姐还带着六岁的双胞胎女儿,她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一个女儿,另一个女儿让同行的邹姐姐带在后座。一路上我们嘻嘻哈哈地说笑着,铆足了劲儿,车子蹬得飞快,不一会儿,我们就满头大汗,汗水浸透衣衫。其实,那天是小端午的第二天。
我们骑了接近十公里大路,又七拐八拐地骑了一段一千多米沙土飞扬的土路,全程大约用了四十分钟,来到了刘家台子附近的灌木林。此时,我们已经感觉到有海水的气息,空气明显是潮湿的。大姐姐们下了车,顺着潮湿的灌木丛寻找碱蓬草,我也跟着她们在后面寻觅。路边的野花正在绽放,我摘了几朵不知叫啥名的野花,扎了两个花冠送给这对双胞胎女孩。她们把花冠戴在头上,一路雀跃着,跟我躲猫猫。不知不觉,大姐姐们已经摘了很多碱蓬草,而我呢,手里仅仅拽着两小把。
我们推着自行车来到海边。沙滩上留下我们大大小小的脚印,海水那么蓝、那么深邃,天空也是那么清澈。我们挽着裤腿向东走去,只见沙滩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冒出泡泡来。大姐姐们眼疾手快,拿着铲子挖,不一会儿就挖了好多蛏子。它的俗名为“玻璃登”(音)。另一位大姐姐喊我去更远的礁石上去划拉钉螺。我欢快地跟着一路小跑,来到一片礁石跟前,看到礁石两侧乌压压的一片小钉螺。我们高兴极了,大姐姐挑着捉大的钉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给划拉下来带着。
我们继续向东寻觅,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碱蓬草生长在礁石旁的沙滩上,叶片像针似地直立着,比我们开始摘的那些嫩多了。我们像探宝似地,一边摘着一边四处环顾,唯恐落下啥宝贝。我瞅着水灵灵、绿油油的碱蓬草,忍不住掐了一个嫩叶塞进嘴里,刚咬了一下就吐出来了,又苦又涩又咸,真是太难吃了,特殊的味道让我的眼眶盈满泪花。大姐姐看着我那囧样,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碱蓬草是自带盐味的野菜。碱蓬草虽然生于盐碱地里,但是它对于盐度也是有底线的,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地方它也无法生存。土壤盐度超过1%了,碱蓬草会由绿变红,这种红色的碱蓬草一般没人吃,如果土壤含盐量超过了2%,那碱蓬草也受不了,无法生长。海边的渔民特别喜欢用它来包饺子、蒸包子、做凉拌菜,味道特别鲜美。碱蓬草生长在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风味。
那一天,我们满载而归。尽管很累,但愉悦的心情把我的世界染成明亮的色彩。(赖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