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盖老房子砌墙用的墼今已成绝响

烟海e家 2024-05-27 09:08

  有句老话说:“要盖房,先砌墙”,意在劝诫人们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过这句话的本义倒是千真万确,到目前为止,要盖房,必得先砌墙。尤其从前盖老房子,说起砌墙那都是一段故事。

  乱石垒院墙

  明清两朝乃至更早,胶东乡村的许多民居,据说并没有院墙,或许是建不起,或者也是没必要,究竟因何,现在已难探讨了。

  清朝末年之后建起的胶东乡村民居,渐渐大多有了院墙。墙内是或大或小的院落,营造出私密与安全的生活空间。

  最初的院墙比较简易,因地制宜用碎石或土坯垒起一定高度即可,门是半人高的柴门。1950年之后,胶东乡村仍可见这样的院墙。

张霞2019年摄于福山福新街道大杨家

  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村落民居的院墙也比较整齐起来,尤其一些比较富庶的家庭,院墙很像样子,墙基坚实,大块青石砌起腰线下墙体、青砖砌角至檐头,腰线以上也是砖砌,然后白灰抹平等。

  但直至1960年,乡村中拥有这样院墙的家庭并不太多。那时大多数家庭盖房,院墙这一块仍是因地制宜找原料。

  山区石头遍地,更多的家庭选择石头砌墙。石料一般分为两种,体积较大、形状规则的是料石,形状不规则的碎石头则是毛石。

  料石需花钱买,毛石则容易找到。山上的石块、河套里的鹅卵石等,体积不大,形状不规则,软硬度亦不一,连毛石也算不上,那时的民众却可以用它们来砌墙。那时很多山区老房子的院墙,自上而下全是这样的乱石头,中间加黄黏土浆作黏合剂,也有用灰浆黏合的。

  砌这样的石料,也要严守“上下错缝、里外搭接”的原则,否则墙就不牢固。按说这很有难度,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不凡的技艺。但从前常有村民并非瓦匠,却也能学着自己垒院墙,而且还能够将墙严严整整地砌好,省去一笔工钱,又学了一门手艺。所谓高手在民间,都是生活逼的。那时过日子,非常不简单!

  现在胶东山区村庄中,还会见到这样的老院墙,经历数十年时光,未改多少模样。墙外是整洁的村路,院里有树与花探出墙头,门旁有小园子,果蔬生机盎然。院子外面,四周收拾得干干净净,给人感觉这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踏踏实实,而且特别有意趣。

  制墼分两法

  平泊地区找不到那么多石头,有的人家就选择用土坯垒院墙。

  胶东方言,把土坯叫做墼(jī)。村庄的地表土多为熟土,或称黑土,不适合做墼。要将地表土挖去一两米,露出底下的黄黏土,这才是制墼的原料。过去有的村会特意将不适合耕种的黄黏土地空出来,留给村民挖土制墼用。

  制墼大体分两法,一种是制干坯,俗称打墼,另一种是制湿泥墼,叫拖墼。无论打墼还是拖墼,都得先准备个木板制成的模具。

  打墼时,要先把模具安放到坚实平坦的地面,最好是一石板或废弃的旧磨盘。在模具里均匀地洒土灰防黏连。然后将湿度适宜的黄黏土铲到模具里,提起一种专用于打墼的小石夯反复砸打,顺序是先打两头,后中间,结结实实地硬砸十几下。

  打墼是力气活儿,每下都要有力量;还是技巧活儿,要知道该打哪里,还不能砸到模子。最后一道工序是起模子,即将模具除掉。

  每块墼打完之后就是成品,被搬起竖着有间隔地一层层摞起来,像是一条微型的带风孔的长城,非常整齐。

  旧时农村盖房,自家男人多半就是打墼的主力,盖完房子累得脱几层皮,腰和肩也落下了毛病。那时过日子,真的非常不简单!

  制湿泥又称拖墼,是先将黄黏土用水泡散,加入铡成约两寸长的麦秆或剁碎的乱麻绳等作筋骨。搅拌均匀,再光着脚反复踩,直到把泥踩得黏稠且有韧性,然后用双手捧起一大把,狠劲儿摔到用水抹过的模具里,用板子或锨将土仔细地反复拍压结实,将表面刮平,去掉模具,一块墼便成了。

  拖墼对体力和技巧的要求相对较小,老人、妇女都可以做,但对场地与天气要求高,制好的墼不能动,就那么一块块平放着干透,需要一块足够大的平坦地面。以前村民拖墼一般都在场院里进行。墼未干时若遇到下大雨,就前功尽弃了。

  砌墼墙不能一气呵成。垒墙要加灰浆或泥浆黏合,泥墼吸水性太强,所以砌时须垒一段停一停,让墙干一下再继续。墙砌好后,人们要将拌了碎麦秸的草泥用力摔到墙上,用泥板抹平茬口儿,条件好的人家再用石灰浆抹到草泥上找平。

  院墙和外墙要能长久地经受雨雪的侵蚀,用墼砌院墙,是穷困时的无奈之举。

  此物成绝响

  院墙内便是居室,建筑学定义,房屋与外部空气直接接触的墙壁为外墙,是构成房屋四壁的结构墙。从前平原地区平房的外墙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腰线以下用石头,腰线以上用土坯(即墼)垛成,这算条件相当不错的。再好一点的,腰线以上用砖砌墙角,既坚固美观,又非常体面。

  外墙砌好后,通常要在墼墙面上抹层灰浆或黄黏土浆,对墼有保护作用。抹黄黏土经济,抹白灰则好看,显得很清爽,也更坚固。只要每个环节都处理好,土墼的外墙也能耐得住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这一点的确令人难以想象。

  山区乡居的外墙则是另一种风貌,它们仍多以石块垒砌,而且通常毛石居多。毛石之间以灰浆或黄黏土浆做弥合剂,也很坚实。山区很多人家的石砌墙外面并不抹白灰,也不难看,很质朴自然。

  房屋的内墙又分承重墙与结构墙。承重墙一般与外墙建材相同,建造方式也类似。院墙及外墙用墼的人家,内墙的结构墙一般也会全部用墼。墼外抹白灰,也有糊花墙纸或报纸的,干净美观,看起来与砖墙无异,还比砖墙保暖。

  过去盖老房子砌墙用的墼,虽然是极原始的建材,筑成的墙却不易透风,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保温与隔热性能相当好的建筑材料。但在现代建筑中,它们的身影基本不见了。时代滚滚向前,物事代有更替,也属自然。(赖家强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