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掖县(今莱州市)有首民谣:“羔羔,羔羔,你别哭,你爹上了莱州府。扳不倒,滑石猴,嘎拉人,皮老虎。买些来家给你玩,咕嘎咕嘎咕嘎咕。”说的是在那个年代,人们曾用掖县特产和畅销的一些儿童喜欢的雕塑玩具来哄孩子的情形。小孩子听到这样的允诺,总是很高兴,很听话地期盼着这些会发声的玩具的到来。
掖县的泥塑玩具有很久的历史。据塔埠村70多岁的周少伦师傅说,他们家族制做泥塑玩具已经传承了五代人,距今至少有180多年的历史了。新中国建立前后,是他们家制做泥玩具的鼎盛时期,全家人一齐动手,一个冬春下来,能制作几万个泥玩具,单皮老虎就有一万多个。除在本县销售外,还销往黄县、招远、莱阳、昌邑、潍县、东北等地。改革开放后,周师傅制作的皮老虎还被县里带到广交会上去展销过。
除了塔埠村外,还有邻近的碑坡、五里庄、三岭子等村,也生产泥玩具。泥玩具有很多品种,除了皮老虎外,还有扳不倒、嘎啦人、四老爷打面缸、泥哨子以及七品芝麻官、老寿星、胖娃娃等人物造型。

所有泥塑玩具的主要原料都是高质量的粘土,其它辅料有兽皮、纸张、滑石粉、木胶、颜料等。当时的塔埠村周围地下储有大量的红粘土(方言叫红胶胶泥),可以就地取材,费用不高。
传统的制作方法要经过五道工序。
(一)制模具。这是关键的一着,它决定着玩具的造型和体态,要经过反复修定。
(二)调泥。也叫踩泥。就是把粘土加水浸泡多日,然后用铁锨反复翻铲,再用脚踏踩成均匀的稠稠的泥巴。
(三)做坯子。在模具里充填上粘土泥巴,挤压成坯胎。此坯胎,有的是玩具的整体;有的是玩具的局部,制作时再把每个局部组合起来。
(四)打粉底——在晾干的坯胎上涂上用木胶水调和好的滑石粉。滑石粉要调和得粘稠适中,涂抹得均匀。否则会影响到彩绘的效果。
(五)彩绘。在打过粉底的玩具上根据其造型,绘画上服饰、眉眼鼻口。彩绘决定着玩具的神态和表情,其手法有简有繁,既细腻又夸张。所用颜料是各种颜色加木胶水调和而成的,鲜艳光亮。
以上所说的泥玩具,多数是坯子制成后,晒干就成了。所以它有两个缺点:一是怕摔跌,怕水浸;二是彩绘遇水会湿润,容易沾污和败色。唯有泥哨子的坯子,要经过烧制工序,这样它才能含在嘴里吹着玩而不变形。
在那个没有机械玩具和塑料玩具的年代里,引领木制、布制、泥制玩具之王的当数皮老虎了。
皮老虎即泥老虎,它是由头、胸和前腿、臀和后腿三部分组成的。头和胸之间有一根皮条绳相连,头能转动;口角处嵌有两撮兽皮毛(羊皮或兔子皮),做为虎须。胸和臀之间,是用薄皮子围接起来的,因为用的是兽皮材料,所以叫它皮老虎。因造价高,后来就改用牛皮纸来代替。在胸内部通口腔处有一个小孔,插着一个苇子管制的哨子,双手挤压胸和臀部,苇子哨会发出咕嘎咕嘎的声音。
皮老虎四腿粗壮,昂首挺胸,圆目大口,虎须抖动,形象逼真,威武有神,加之还会叫唤,特别招人喜欢;况且成本较低,价格便宜,因此销路很广。当时的掖县城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皮老虎,每个孩子都玩过皮老虎。孩子长大了,他玩过的皮老虎还作为饰品摆放在老年人的桌子或躺柜上,这也算是掖县人家居摆设的一道独特风景。
扳不倒是掖县的俗称,即不倒翁。它的底部是一个空心的泥碗碗,中上部是用多层纸粘合而成的空心人体坐姿造型。彩绘的形象有的是笑眯眯的胖娃娃,有的是大脑门的老寿星,有的是细眉慈目,盘膝而坐,大肚子能容下万事万物的弥勒佛。因为它的底部是圆的,而且下重上轻,所以无论怎么扳它,总扳不倒它。

由于小孩子的好奇心和天生的好胜心,总爱扳弄着玩它。我有一个两岁的堂弟,坐在炕上玩这个扳不倒,多次扳不倒,他发怒了,一巴掌把它拨到了炕旮旯里,一下子摔破了泥碗碗。大人们都说:“这小家伙脾气可真大啊!”
嘎啦人是一个扁平的如茶杯盖大小的泥片片,胸腹部凹陷,上面粘覆着一层纸板。其左臂和左腿以铁丝相连,插在一个木柄纸板做成的齿轮杆上,再系上一股丝线夹上一根竹棍或火柴杆。手握齿轮柄,轻轻摇动起来,齿轮拨动竹棍敲打着纸壳腹部,就会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所以取名嘎啦人。如果彩绘的形体是一个猴子形状的话,就叫“嘎啦猴”。有的村庄笼而统之地叫它“嘎啦嘎”。
四老爷打面缸是一个泥塑的芝麻官的上半身,脸上或有山羊胡,或是三绺髯口。头戴乌纱帽,两根弹簧擎着两个铜钱形的帽翅子。身穿红色官服,下襟遮住了腿脚。它蹲在一个泥罐罐(意为面缸)里,身体与罐底以弹簧相连。玩时,用手压其头顶,它的身子就蹲到了“缸”里,手一松开,身子就会战战兢兢地弹了起来,纱帽翅也会摇晃起来。滑稽可笑的面孔,颤颤悠悠的动作,逗人发笑。
此玩具为什么叫“四老爷打面缸”呢?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驿站的驿官,人称“四老爷”,长相丑陋,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欺压百姓,常常寻花问柳,乡人恨之入骨。有一村夫与其妻商定一计,以教训这个恶棍。
某日,此驿官路过该村妇门前,村妇站在家门口特意与其眉来眼去地搭讪。此举正合驿官之意,便乘机而入其室,与村妇拉拉扯扯。这时,村妇的丈夫和几个壮汉突然在门外叫门。驿官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村妇让其藏入面缸之内。村妇的丈夫进得门来,故意大喊大叫:“为什么迟迟不开门?难道你勾引进野男人了吗?”说完便四处寻找。村妇噘嘴示意面缸。男子掀开缸盖,揪出了满身面粉的驿官,大骂贼官,并与众壮汉将其暴打一顿。打得驿官苦苦哀求,不顾脸面,抱头鼠窜,回了驿站。后被罢官贬回原郡种田去了。
打那以后,泥塑艺人们就根据此故事创作出了这个“四老爷钻面缸”的泥玩具,后来就渐渐流传成“打面缸”了。
泥哨子是一个像杨树叶大小的、扁平空心的泥饼饼,顶部有两个小孔。在“叶柄”处也有两个小孔,与顶部的小孔遥遥相对。坯胎做好后,涂上颜色,烧制而成。人们吹其“叶柄”的两个小孔,就会发出“吱吱”的叫声,又因其物件小巧,价格便宜,甚得孩子们的喜爱。
过去,从腊月到清明节期间,市集和庙会上,都有卖泥玩具的,还有一些串街走巷的小商贩。他们每到一村,除了叫卖声外,还用泥玩具的响声招徕顾客。每到一处,总会吸引许多小孩子来围观。有的孩子就回家要钱买上一件或几件玩起来。
孩子们的吵闹声,皮老虎的咕嘎声,嘎啦人的嘎啦声,泥哨子的吱吱声,奏出了一曲曲泥玩具的交响乐。孩子们玩得可开心啦!(孙景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