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缠绕的东方蕾丝:烟台棒槌花边艺术的诗意探析与现代传承之路

芝罘湾畔 2024-03-11 09:47

  传承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古老的棒槌花边技艺

  于千丝万缕中

  碰撞出了新时代的火花

  百年前的胶东乡野,夏日村口的绿荫下,冬日围坐的火炕上,三五成群的农家妇女手里不停地摆弄着,叮咚清脆的棒槌声,谱成了饱含期待与希望的田园交响。物质匮乏年代,祖母们的双手就是身上的厚棉衣,脚下的千层底,这双手换来了五谷、肉菜、遮风避雨的衣物,求知若渴的书本。百年前的街巷织花边的景象,如今蜕变成了非遗艺术瑰宝,在人们新奇的目光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代乡村手艺人带着傍身的技艺落下帷幕,然而这份凝结着辛勤与才智的棒槌花边艺术,却如一部乡村史诗,在时光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东西对望

  欧洲古老技艺邂逅东方智慧

  古代,欧洲民间曾以鱼骨为别针,扎在垫子上,然后以羊脚骨为绕线管,用来制成花边。后来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和审美艺术的提高,花边技法不断进步,18世纪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成为手帕、衣袖的镶边工艺。

  19世纪烟台开埠,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和夫人莉蕾抵达烟台,在这个新的通商口岸,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在深入接触烟台片土地后,马茂兰发现这里的妇女心灵手巧,于是在传教的同时把这些她们组织起来,传授谋生手艺。1893年,马茂兰创办了培真女校和仁德洋行,教授花边技艺,组织小农业主编织棒槌花边并营销售卖,经此一番,棒槌花边很快在烟台周围各县的乡村发展起来。史料记载:“历年以来,借此艺为生活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计。”烟台棒槌花边主要品种是花边单片,消费者买去后,自行镶拼于服装或台布上,当时称为件货。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除生产件货外,还拼缀成台布、床罩、被套、枕套、盘垫、钢琴罩、沙发套等产品,图案以装饰性花卉为主。

  薪火相传

  续写胶东民间艺术新篇章

  在过去逾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棒槌花边这门传统手工艺术在烟台地区经历了无数代匠人的悉心传承与发展,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欧洲技艺底蕴,更融入了浓郁的烟台本地民俗文化元素,彰显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为推动棒槌花边技艺的普及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邹汉珍女士不遗余力地参与各类非遗展览和社会活动,她亲临现场演示棒槌花边的编织过程,生动展现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我从小是在妈妈清脆的棒槌声中长大的”邹汉珍女士深情地回忆道。“在老一辈人的传统观念里,掌握棒槌花边这门手艺不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嫁娶资本的象征,拥有一手漂亮的棒槌花边编织技艺,往往意味着能觅得好人家,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用麦秸编制的大箅子是织花边的案台,邹汉珍坐在大箅子旁边,展示着棒槌花边的传统编织技法,那些看似平常的棒槌,在她的手中犹如被赋予了生命,随着手指灵动翻飞,清脆的声音回荡,宛如美妙的乐章。小巧精致的巴掌大小花边,只需简单几根棒槌就能编织完成,而复杂高深的设计则可能需要用到几十乃至上百根棒槌,最终完成的作品长达几十米,密密麻麻用大头针固定在箅子上,雪白一片。

  邹汉珍出生于烟台棒槌花边世家,记忆中是奶奶佝偻着身躯,在老式煤油灯下编织着花边,成品完成后,小心翼翼的盖上一块干净的布,防止被煤油灯熏染。时光荏苒,历经五十多个春秋,她肩负家族技艺的传承,守护在这门传统艺术的前沿。近年来,邹汉珍与时俱进,除了延续传统的加工制作,还主动参与到花边样式的创新设计之中,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线上,面向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生动展示这门日渐式微的胶东民间艺术,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关注,她编织的《百鸟朝凤》《头巾》等作品屡获省级设计类奖项,并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展示。2020年,邹汉珍带着自己的作品登上了央视4套《非常传奇》栏目的舞台,以个人的实际行动唤起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热忱,为烟台棒槌花边这一艺术瑰宝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使之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匠心独运

  花边艺术的细腻演绎与文化诠释

  棒槌花边这一独特的编织艺术,以其丰富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其中主要包括密布、辫子、梅花、布花、网纹、叶片等多种编织技法,每一种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其中“密布”是最常见的技法,通常呈现出带状形态,编织者巧妙运用疏密对比、回旋交织、曲线与直线的灵活变化以及明暗效果的交织错落等高超手法,精心布局各类编织工种,从而创作出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的花边图案。

  棒槌花边工艺品以其精细复杂的工艺技巧而著称,编织方法灵活多变,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部构造,皆能做到疏而不散,密而不乱,线条自然流畅,细节之处尽显精致与细腻。其风格上偏向淡雅且不失古朴韵味,秀丽之中透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在图案设计方面,大多采用对称美学原则,题材广泛借鉴于大自然,同时深深植根于民间美术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灵感。这种结合使得棒槌花边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饱含民族风情,是民间手工艺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棒槌花边被赋予了“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高地位,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寄情经纬

  在时光流转中坚守与传承

  简约朴素中追求繁复华美,清新素雅中寄托绚丽想象。丝丝细线在指尖轻舞飞扬,犹如笔墨在白绢上挥洒自如,既有细密紧致的针脚编织,又有随性灵动的曲线流动,每一处转折、每一次勾拉缠绞,都是指尖与丝线深情对话的瞬间。尽管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机械化、自动化的缝纫技术逐渐取代了手工编织的一针一线,但那份流淌在手指与丝线之间的温度,那股在静谧时光中诞生的浪漫情愫,却永远不会被遗忘。棒槌花边如同生活中的微光,悄然融入我们日常的点滴,化作衣物饰品的点睛之笔,于细微处诠释着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千丝万缕联系。

  “传承”二字不再仅仅是书面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浸润在日常生活每一刻的温馨与平凡中。如今,棒槌花边技艺正走出乡村田野,步入大雅之堂,在时光的缝隙中,以镂空般的细腻编织着生命的痕迹,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