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老物件
与一个时代久别重逢
《这些年消失的老物件》讲堂开讲
带你穿越时光
聆听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感受岁月的温度
⬇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把门猴(布猴)、布老虎、火镰……这些老物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留住根脉、传承文化,近日,一场名为《这些年消失的老物件》的讲堂,在烟台两棵冬青文化空间讲堂开讲,烟台收藏家、老物件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老物件的故事,交换老物件背后的记忆。
讲解老物件,认识老物件
“什么是民俗老物件?它泛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创造的一些用具。” 随着主讲人韩长震的介绍,由烟台图书馆、深蓝文旅、虹口1920、烟台璜山书院、烟台剪纸博物馆等合办的《这些年消失的老物件》主题讲座正式开讲。
韩长震一边向大家讲述老物件的由来、发展变迁,一边向大家展示自己所带来的老物件,并彼此传阅,让每个人都能近距离感受到老物件的魅力。在讲解结束后,不少收藏家们亮出自己的老物件“藏品”,并让大家猜一猜是做什么的。
“我这有把剪刀,大家猜猜看这是剪什么的?”“剪纸、剪头发?”在大家纷纷猜测中,带来这件老物件的烟台剪纸博物馆馆长李强向大家揭示了答案:“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剪灯芯的。”随着答案揭晓,大家知道这件老物件的作用,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这把剪刀是这样造型。接收到大家的疑问,有博学的人为大家解惑:“这个剪刀剪部分宽,是因为在剪蜡烛的灯芯时,剪短的灯芯可以掉在剪刀的这个剪上面,不会掉到蜡烛里……”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市民带着自己家不知作用的老物件来到讲座现场,希望有“懂行”的人为他揭晓谜底。
老物件唤起时代的回忆
一件老物件,一个时代的记忆。承载着一个时期的烙印,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大家看这个马灯,一种可手提能防风雨的煤油灯,清末民国时期由美国传入中国,因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而得名。沿海地区也用于船上,因此也有船灯的称号。”随着韩长震的介绍,大家纷纷注视着大屏幕,认真聆听着主讲人的介绍。
当讲到民国时期,德国美最时洋行生产的马灯十分受欢迎时,前来参加的一位市民忍不住和大家分享起当时马灯在烟台流行的盛况:“煤油起初是洋人发明后才引入国内的,所以也叫‘洋油灯’,那个时候为了卖灯卖油,实行买灯送洋油,大家一用,觉得洋油比以前的油好,大家就都来买洋油,短短一年内,洋油的需求量从几百加仑变成几千万加仑,洋人还在芝罘岛修了大型储油罐……”
随着介绍,大家的思绪不禁回到那个提着马灯照明的时代。“我们通过老物件的讲座,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我们老物件的收集工作中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更多的、能够见证时代变迁的老物件,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老物件看到我们过去那段岁月的社会风貌。” 韩长震说道,同时,他呼吁大家不要忽视身边的老物件,留存好这个“时代的回忆”。
传承老物件的故事
“你看这个杯,里面有个‘良’字,这是主人家的姓氏。那个时候,每家的瓷器不是很多,每当遇到办席时,各家各户都把自己家的瓷器拿出来,放到一起给办席的人家使用,又因为瓷器太多太杂,就在杯壁上刻上自己的姓氏,散席后也好找到自己家的瓷器。“芝罘区港城小学的美术教师彭筱飞也来到了讲座现场,他带来自己收藏的一匣杯盏。
据介绍,这些杯盏都是他一个一个搜集起来的,样式各不相同,有釉上彩也有普通印花的,“好多都是我在乡野勘察时,在一些破败的民居里捡的,虽然算不上文物,但也是一些老物件,收集起来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居民的生活痕迹,也是对我的乡野勘察做一个见证。”彭筱飞说道。这些老物件虽然没有声音,但它们就坐在那里,默默诉说着背后的故事。
同时,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他深觉自己责任重大,“我是一名教师,平时在学校里,我也经常带孩子们去欣赏、去了解这些老物件,我觉得把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也是传承老一辈人的精神,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发扬下去。”彭筱飞说道。
每一段流逝的光阴,都化作一个个老物件,拼凑起琐碎的历史记忆。老物件,承接着过去与未来,身上都有着各自的历史与回忆,每当我们注视这些老物件时,总会记起我们的根与魂。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