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烟台市(现芝罘区)市区的街道上,行驶着一种新型的运输机动车,它三个轱轮,身长3米多,宽不足两米,车厢高约80厘米。额定载重一吨半——实际装载三吨多!驾驶室无车棚,前面只有一块挡风玻璃和一个手动的指示标。驾驶员坐在里面无遮无挡,雨天需穿雨衣雨裤,夏天需戴草帽。车头也没有保护罩,车的“五脏六腑”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车跑起来,发出很响的“突、突、突”的声音,随着这“突、突、突”,车屁股后面,冒出一股股的黑烟。这种车的大名,叫手握式三轮机动车,烟台人给它另起了一个名字,叫“摆拉角(jiǎ)子”(其中的“子”,烟台话发音近似“勒”,尾音下压)。
知道它大名的人寥寥无几,而“摆拉角子”这个名,人人皆知。
为什么给它起这样一个称号呢?
这种车结构简单,前面主要包括一个195型的柴油机,一个只有两个挡(无倒车挡)的变速箱,一个直径40厘米、重约60多斤的飞轮,因车头较轻,又是前轮驱动,跑来很不稳当,尤其是装了货后,车头更是左摇右摆,且声响巨大。而社会上有这么一种人,说话信口开河,吆吆喝喝,摇头晃脑,动作十分夸张,我们老烟台人称其是“乍乍呼呼,甩头摆拉角(jiǎ)”。用“摆拉角子”来形容这种车的特点,倒也贴切。

别看摆拉角子其貌不扬,名儿也不好听,但它在老烟台的运输史上有过一席之地。
在摆拉角子问世之前,烟台市民的生活物资以及有些单位的生产原料和出厂产品,一应运输,全靠大板车搬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运输需求量加大,烟台先后成立了七个搬运合作社(俗称“搬运社”),比如,少年体校北面的搬运一社,吗啡山附近的搬运四社,北大街中西大药房对面的搬运二社,大光明电影院北面天合巷的搬运三社等,都属大集体编制。
拉大板车是很苦的重体力劳动。这从那时的定粮标准就能看出来。当时,市民定粮标准是按工种的劳动强度而定,每月定粮从二十几斤到五十多斤,分多个等级。如无业居民,每月27斤,科室脑力劳动者每月三十多斤,从事机械加工的车、铣、钻、刨等轻体力劳动者,每月35斤左右,而拉大板车的搬运工,每月定粮近五十斤。
每辆大板车每次装载的货物都重达一千多斤。如,砖头要拉二三百块,50斤一袋的面粉,要拉二十多袋,二百多斤一筐的煤,要拉五六筐,而且,全都是自装自卸。酷热的三伏天,拉车人光着膀子,上身只披一条擦汗的毛巾,身体前倾,拉紧车襻,走在烫脚的马路上,脊梁被太阳晒爆的皮一层又一层;三九天,天寒地冻,雪天路滑,在凛冽的西北风中拉车,车夫低着头,拉着装载一千多斤货的大板车,一步一滑地向前挪动。
烟台市区是三面环山一面海,市区的东、西、南,都是上大坡,车到此处,须两三人合力推拉一辆车,一人在前低着头,腚比头高,拼命拉,车杆几乎触地,后面两人弯着腰,一边一个掀着车后杆,一步一喘同心协力将车拉上坡。拉车人管这叫“盘坡”。把车拉到坡顶,再回头帮同伴“盘坡”,如此重复往返。
社会在进步,生产在发展,这样的繁重体力劳动,迫切需要改变。烟台是个多巷、里、胡同的城市,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三百多条街巷。计划经济年代,粮店、菜店、煤店,大都设在居民区的街巷之中。一般的机动车进出很困难,有些则根本无法通行。
上世纪60年代,全省开展学习潍柴(潍坊柴油机厂)的活动,烟台交通运输公司机修厂,借用潍坊的图纸,成功地制造一种三轮机动车——摆拉角子。
它体积大于大板车,低车厢的设计装卸方便,运输周转量都大大地超过大板车。其结构简单,制造难度小,司机培训方便,两三个月就能培养一个能独立操作的驾驶员。自此,摆拉角子就成为取代大板车的首选机动车。
短短的两年里,烟台市区行驶的摆拉角子多达三百多辆。搬运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烟台的运输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但时间一长,摆拉角子的先天不足也渐渐暴露出来,许多毛病备受诟病,如噪音大、冒黑烟、事故多。老烟台人形容说:“摆拉角子是敢死队,只能向前冲,不能向后退。”行驶不用按喇叭,只要一听到它那“突、突、突”的巨响,路人就急忙避让。
上世纪70年代初,交通部得到有关摆拉角子的消息,通知烟台送一辆到北京参展。当这辆来自烟台的摆拉角子送到北京,行驶在北京的道路上时,毫无悬念的,大为引人侧目。因为它实在太影响北京的形象了,当即就被告知不准在北京行驶,并被取消了参展资格。车不让开了,只好停放在路边,用篷布遮盖,等烟台去车拉回来。
摆拉角子结构过于简单,加工精度又低,因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有一次,机修厂的史师傅开着摆拉角子到西郊拉砖,上午10点多钟回市里。车上装有二百多块砖,车厢里还坐着军代表和三名装卸工,因土路(当时还没有修沥青路)不平,颠簸得厉害,当车走到闹钟厂(现御金台西侧路北)时,刹车拉杆螺丝脱落,车子失去制动,顺着下坡越跑越快。史师傅用力握住方向,大声告诉车上的人:“千万不能跳车!”那时烟台路面上的机动车还很稀少,再则不是上下班时间,路上行人也不多,当车滑行到南大街与青年路交叉处,史师傅猛打方向,向右急拐,车在青年路向南的坡上渐渐地慢了下来,最后在轴承厂门前停了下来。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得以幸免。
还有一次,在西南河南段还没加盖时,一辆由北向南送煤的摆拉角子,因机部件配合不良,车行驶失控,撞开路西一户居民的大门,直冲到院内,所幸院中无人。
还有一次,在新桥加油站东面,烟台第二棉纺厂宿舍,有位二十多岁的女工上厕所时,一辆摆拉角子突然撞倒厕所的砖墙,女工不幸当场被砸死。
频发的交通事故,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中期,烟台成功仿造出131型机动车,在外观设计、机械性能等各方面,都超过了摆拉角子。在烟台行驶不足十年的摆拉角子,从此逐渐退出了烟台运输舞台。(祝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