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招远市高家庄子村,村北是一片防护林,用于阻挡北面大海吹来的风沙。林间的空地被辟为本村的墓地,村民去世后,大多埋在那里。墓地外侧,有一座孤零零的坟立在那里,墓碑也是很平常的那种。以往我去上坟,来去匆匆,从未仔细端详过。今年寒衣节,我走上前细看那墓碑,发现它有许多特殊之处。
碑的正面中间,刻有“共产党员”四个大字,下面是人名“徐曰义”。这种样式的墓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位普通的村民死后为何在墓碑上冠以“共产党员”四个字?

图片由作者提供
碑的后面是徐曰义的生平简历。他生于1929年,1955年1月入党,先后任村团支部书记、村治安副主任、民兵副连长等职,为村集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细看碑文字迹,我觉得很像我父亲的手笔,一打听,果真是我父亲写的。当时我父亲任村主管会计,待人和善厚道。他觉得徐曰义的事迹很突出,就很认真地为徐曰义写了碑文。“共产党员”四个大字立在正中,也是经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
我家和徐曰义的家在一条街上,我家住村东头,他家住街中,都是门口朝北的青石阶高门楼的四合院。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刚记事,一个冬天的下午,全村响起急促的敲盆声、敲水桶声。原来,第二生产队饲养牲畜的草料垛着火了!火势很猛,黑烟滚滚,很远就能望见,人们纷纷取水灭火。待大火基本扑灭时,我才到近前。只见一个黑不溜秋的人,躬着腰半立在火场附近的墙角,两眼直直地睁着,浑身上下全是焦煳的,一身棉衣棉裤也被水浸湿,完全是一副出过力后虚脱的样子。听大人们说,他就是徐曰义,扑灭大火多亏了他。是他爬到草垛的顶部,又是用铁锹拍打,又是接过人们递过来的水桶泼向火苗,否则整个草垛就烧光了,牲畜一冬天的饲料也就没了着落。
平时徐曰义经常从我家门口路过,态度和蔼可亲,对长辈嘘寒问暖,对小辈也常爱开玩笑,周围邻居都喜欢他。我们这些小孩经常在他家高台阶上玩耍,有时也跑到他家院子里。院内虽青石铺地,方正开阔,但久失打理,略显沧桑。我们嬉笑打闹,他从不反感,还常给我们讲个小笑话。
徐曰义是我村大家族的后裔,其先祖曾被朝廷授予五品武官,家里曾经骡马成群、家财丰厚。听祖母讲,他家门口常年拴着一头大骡子,性情暴躁,除了他家人,谁也摸不得。后来他们家道中落,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徐曰义年轻时,积极追求进步,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有求必应。村集体时,只要有需要,他把家里有的全部奉献出来,不计得失。村里修水库时,他光着膀子推小车,被选为村里的民兵排长。只是他好喝酒,吹牛皮、讲故事,村里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八卦曰义”,说他说话没谱,无边无际,漫天刷浆。但他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却是公认的。即使后期生活潦倒了,他也从不占公家和他人的一点便宜,这可能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
徐曰义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村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就将他安排进辛庄镇敬老院。他卒于1995年,享寿66岁,党龄40年整。
谁对集体做出多少贡献,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虽然徐曰义的坟墓孤零零地立在墓区的最外头,他也无儿无女,但时常有人在他墓前燃一炷香、烧几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