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涌“绿能”兴——海阳勾勒零碳未来新图景

海阳发布 2025-11-07 08:49

秋末冬初,黄海之滨,海风拂面,热潮涌动。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当日,海阳连理岛和万米金滩上,数万名观礼群众齐声倒数,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追火箭”盛景。

火箭发射的余音尚未散去,另一边,同属于海阳“2+4”现代产业体系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脉搏更加跃动。10月29日,“核创未来 绿能同行——2025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媒体采风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海阳,实地探访山东核电有限公司海阳核电站、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解码海阳绿色发展的硬核逻辑。

绿色打底,发展更优。清洁能源产业承载着海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任。近年来,海阳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立足区位优势,用足资源禀赋,培育“新势力”,以其创新实践,勾勒出清洁能源产业未来的迷人图景。

绿色“暖核”暖流万家

走在海阳街头,核能供热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温暖印记。

今年11月15日,海阳也即将迈入第七个核能供暖季。从2019年首次启动核能供热项目至今,海阳实现了核能供热从园区级到县域级再到跨地级市的持续突破,为海阳、乳山40万居民1300万平方米提供冬季零碳供暖,成为烟威地区重要清洁热源,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核能供暖后家里温度舒适恒定,而且每平方米还降了1块钱,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海阳市亚沙村小区居民裴子媛说。

“暖核一号”不仅让千家万户在冬日里感受到了“核能带来的温暖”,还创造了单一核电基地供热能力世界纪录。山东核电成功研发并应用了世界首个具备供热调节能力的汽轮机再热调节阀,将单台机组的供热能力提升了3倍,一举填补国内空白,为大规模、远距离核能供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创了“核电厂+政府+管网+供热公司”多方共赢的商业新模式。

与此同时,一场场“核能科普讲座”走进社区、学校,一份份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发放到居民手中,将“神秘”的核电站变为开放的科普基地,邀请市民、学生、媒体走进厂区,帮助居民走出“谈核色变”的认知误区,近距离感受绿色能源的魅力。

回顾六个冬天,来自海阳的这股“核能暖流”已累计输送热量1432万吉焦,节约原煤约129万吨,有效减排236万吨二氧化碳、1.5万吨二氧化硫和1.4万吨氮氧化物,成为海阳能源体系清洁转型的生动范本。

智造“破冰”突围进阶

澎湃的绿能背后,是海阳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的坚实支撑。

在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车间,焊花闪烁,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为“国和一号”、海阳核电等重大项目提供核心装备支撑。

作为国内首批掌握核电站安全壳、钢结构模块化制造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国核设备牵头或参与1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编13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持续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核电装备从“跟跑”向“领跑”跨越,为国家“双碳”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18年砥砺前行,国核设备已从当年的一片滩涂地,发展成为世界首家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专用装备制造企业。

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国核设备正以“数智化”重塑制造基因。围绕“设计制造一体化、生产执行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分析决策智慧化”核心数智化建设方向,企业加快构建“四横、两纵”数字化体系。这条智造“破冰”之路,正为中国核电装备制造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范式。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海阳聚力形成完整的核电装备产业生态。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迅速成长,核电建造队伍也已全面掌握自主建造先进核电站的建设经验。

通过“技术协同、项目共建、市场共享”的创新机制,海阳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从单一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从满足国内需求到参与国际竞争,共同为海阳市域内外的核电项目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乘“风”而起挺进深蓝

面朝黄海,海阳拥有212公里海岸线,这片蔚蓝不仅承载着火箭发射的航天梦,更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距岸10余海里的海域,一座座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巍然矗立,悠悠转动恰似揽风挽云,勾勒出海上风电的壮美图景。

成立仅五年的国家电投山东公司海上风电公司,发出了山东省第一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70万千瓦,成为山东海上风电的领跑者,58台机组累计发电超80亿度,为338万户家庭送去源源不断的绿电。

“风光”无限好,发展正当时。以国家电投山东公司海上风电公司为引领,海阳聚力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带动整个产业集聚发展。

“我们吸引了中国中车、远景能源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来山东半岛建厂投产,带动投资69亿元,引入外资2.48亿美元。”国家电投山东公司海上风电公司副总经理程伟表示,公司已形成超200亿元产业规模,充分发挥了区域强链补链作用,预计2027年将达到450万千瓦,2030年达到700万千瓦。

随着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海阳凭借其丰富的风力资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半岛南3号、4号以及V场址三座已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场年产出超过30亿度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与此同时,沿海滩涂光伏、渔光互补等项目同步推进,形成“风光同场、一体开发”的用海新模式。

当清洁能源的脉动与高质量发展的节拍同频共振,海阳正以“核风光氢储”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新路。截至10月,海阳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到548万千瓦,居山东省县域首位,发出山东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获得了全国首张海上风电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证书。

展望未来,海阳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的蓝图已然绘就,其所积累的“海阳经验”,将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地做出更大贡献。(感谢雅轩、符铎、包明华、聂东磊等提供的照片)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