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创新“四强化”工作模式绘就乡村道路命名新图景

烟台民政 2025-11-06 09:02

  地名,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标识,更是乡风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自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莱州市民政局主动作为,大胆创新,探索出以“四强化”为核心的工作模式,成功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全链条管理的地名工作新体系,为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地名文化提供了生动而有益的“莱州实践”。

  强化部门联动

  下好全域管理“一盘棋”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起由民政牵头,公安、财政、市自规、住建、交通、农业农村、文旅、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定期开展政策研讨与业务交流,各部门形成了“信息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商”的良性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使地名管理与城市建设、交通规划、国土空间布局、文化保护及门牌户籍管理等重点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真正将地名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织就了一张严密高效的地名管理网络。

  强化调研摸排

  激活地名文化“一池水”

  制定《莱州市“乡村道路命名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全市17个镇街开展全域摸排。工作人员采取“实地踏勘+民意征集”双轨并行的模式,深入社区、走进村庄,通过面对面走访、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倾听群众心声。他们既精准采集了群众对“老地名”的使用习惯,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印记,也全面收集了对于“新地名”的命名需求,确保道路名称“接地气、有文气、顺民心”,让命名工作充满了民本温度。各镇街据此建立的地名信息动态台账,为后续的科学命名、规范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莱州市积极开展“千年古县·乡村著名行动”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共收到征文352篇,征文一等奖获得者之一的杨黎明先生的《后杨村的“四知堂”》作品,获得了省民政厅“齐风鲁韵·守望地名”地名文化征文活动一等奖,展现了莱州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莱州作家的文学创作风采。

  强化规范审核

  把好地名质量“一道关”

  严守命名质量关,严格对照《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创新建立了 “初审—联审—终审”三级审核机制。在此过程中,莱州充分发挥地名专家库的“智囊”作用,对拟命名道路名称进行多维度、专业化的审查。重点核查名称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重名、谐音歧义,是否与本地历史文化传统产生冲突等,这套严谨的流程,确保了每一个诞生的新地名,既经得起法规的检验,也承载得了地域的特色,成为彰显莱州文化自信的闪光名片。

  强化沟通反馈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动地名管理工作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乃至“全民参与” 转变。一方面,着力打通数据壁垒,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了与公安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的地名数据实时对接,确保了从“地名命名”到“标准发布”再到“标识更新”的全流程无缝衔接,提升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积极畅通沟通渠道,不仅开通了地名服务专线(2212659),还设立了线下意见征集窗口。截至目前,已及时回应并处理群众咨询20余条,这种开放、透明的姿态,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对地名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参与感和认同感。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