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10月24日上午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氢能、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烟台又一次抢占先机:27日,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东德氢能举行“超充革命·氢电未来”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PowerMax超级氢电站并发布全球首台套设备。该设备可以实现离网供电、极速建站、闪电快充、绿电消纳,有效破解能源领域并网难、效率低等痛点,为零碳园区建设及能源转型提供全新路径。
离网也能充电
1分钟可充8度电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车型最广、覆盖面积最大的充电设施网络。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公共充电设施布局、充电速度难以满足当下的需求。
据权威报道,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已达1734.8万个。但绝大部分为家用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桩数量仅有430万台,占比24.8%,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数量则更少,只有3.7万台,仅占公共充电桩的0.8%。加之充电车位占用、充电区域局限等,公共出行层面的“车—电”矛盾仍然显著,尤其是在节假日高峰的服务区更是“一桩难求”,出现“电车省钱但不敢跑远道”的尴尬处境。
此外,随着氢能交通工具的推广,车辆加氢需求增加,但与充电场景类似,加氢站不足,也阻碍了氢车的广泛应用。
“基于此,东德氢能在行业内率先提出PowerMax超级氢电站解决方案,通过‘氢电耦合’的‘充电+充氢’方案,不仅可以直接给车辆加氢,还可以采用氢储能发电模式,做到‘即发即用’,实现‘离网充电’。”东德实业董事长邢子义说。
离网,即不需要连接电网,意味着建站更快、更容易,无需再像传统电站一样申请电力报装及基础设施配套改建等程序,可以节省大量的审批环节,简化建设流程和成本,还能避免对电网产生较大冲击,减少对电网升级改造的依赖。
东德PowerMax超级氢电站,由氢气发电,不依赖当地电网运行,真正做到“零碳排充电”。这意味着,哪怕整个地区断电,车主仍能照常充电、充氢气。
因此,超级氢电站不只局限于高速服务区、物流园区等常规区域,还可深入电网覆盖不完善的区域,甚至可作为应急救援的电力支持。
超级充电能有多快?“东德匹配了功率480千瓦的单枪,1分钟可以充8度电,约5分钟即可充满,相当于1秒充电1公里。”东德氢能PowerMax超级氢电站项目负责人王坤说。
像摆冰箱一样“摆”电站
落地即可使用
走进东德氢能生产车间,一个形似集装箱的设备摆在眼前,与传统综合能源站复杂的基建工程不同,超级氢电站高度集成,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箱体里,一个标准单元即可构成独立的微型能源站,即插即用。
“立项之初,我们就考虑,要想让后端建站更容易部署,就要实现装备标准化,就像我们日常接触的电脑、冰箱一样,落地开机就能用,这样未来超充站才会快速实现产业化。” 王坤表示。
为实现这一目标,东德研发团队突破了传统能源装备单一功能的设计局限,创新性地采用多能源耦合技术,打通高效合理串联路径,将电力、氢能、冷热管理等多个子系统有机整合,终于实现了不同形态能源的协同控制。在设备核心硬件上,东德采用具有独家专利的自产隔膜压缩机组,以及联合定制化开发了氢燃料电池。
在项目攻关期间,东德超级氢电站项目团队累计进行了超过200次系统联调测试,攻克了包括能源协同控制、系统稳定性提升、安全风控保障等多项技术难题。特别是在系统集成方面,团队创新开发了智能协同控制系统,确保各能源子系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最优运行。
作为国内氢能源装备产业链最全的制造商以及氢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东德氢能先后参与了山东、贵州、新疆、海南等地多个国家级、省级氢能示范项目,积极推动着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氢能产业的发展。
此次,东德PowerMax超级氢电站的诞生,不仅是充电技术的一次跨越,更是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实践中的关键落子。它打破了电网依赖与绿电消纳的瓶颈,将氢能的生产、存储、发电与充电融为一体,构建起一个真正自主、清洁、高效的微型能源生态。
在交通电动化与能源绿色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东德氢能以“氢电耦合”的创新路径,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续航自由”提供了现实可能,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零碳未来,铺设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源基建新范式。
记者 刘洁
通讯员 姚人琦 摄影报道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