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路街道的“基层治理密码”:如何让矛盾不出社区?

典范莱山 2025-09-29 10:08

  9月28日上午九点,黄海路街道二楼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会议邀请了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区法院、山东万阳律师事务所等相关负责同志到会指导。街道两委班子成员、各派出所所长、各社区包社区领导及主包干部、各社区党支部书记及调解委员等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

  这场名为“同心善治·和谐黄海”的基层治理推进会,看似是一场常规的工作部署,实则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基层治理正在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从“事后灭火”转向“源头疏解”。

  一张“调解网”,织到群众身边

  “矛盾不能等它‘烧起来’再救,得在火星刚溅出来时就按住。”一位街道干部在会后这样说。

  黄海路街道的治理逻辑并不复杂:把调解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一个网格、每一栋楼宇。街道整合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矛调中心等资源,牵头成立“诉调对接中心”,群众遇到纠纷,不用跑多个部门,在这里就能“一站式”获得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甚至司法确认。

  更关键的是“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一旦调解成功,协议可直接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这让调解不再是“软约束”,而是“有牙齿”的解决方案。

  一群人:“法律明白人”与“老书记调解队”

  在黄海路街道,调解不只是法官、律师的事。各社区广泛吸纳“法律明白人”——他们可能是退休的老书记、热心公益的退伍军人,也可能是熟悉社情民意的老党员。这些人“人熟、地熟、情况熟”,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摸清矛盾的根源。

  “有时候一纸判决不如一句暖心话。”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感慨。在她所在的社区,一位老书记用一杯茶、几句家常,化解了两户人家长达三年的楼道杂物纠纷。

  街道还系统打造了“杨希勇工作室”“海麓调解室”“警律联调”等品牌调解阵地,让调解变得“有面孔、有温度、有方法”。

  一套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吹哨报到”

  如果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怎么办?黄海路街道的答案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

  对于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纠纷,街道可启动“吹哨”机制,协调公安、住建、信访等部门共同参与,避免群众在部门之间“跑断腿”。

  与此同时,“一单四办”模式也在街道全面推行:平台接单、专员指导、全程跟踪、定期回访。每个案件都有专人负责,实现“一天一盘点、一周一清仓”。

  治理的终点,是让人心回暖

  基层治理,不是要把人管住,而是要把心聚拢。

  随着调解网络越织越密,许多过去“闹到法院”的纠纷,如今在社区就能化解。更值得注意的是,调解的过程本身成为普法的课堂。一位参会律师说:“每成功调解一起纠纷,就等于在群众心里种下一颗法治的种子。”

  会议结束了,但治理的故事仍在继续。在黄海路街道,基层治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为一次次入户走访、一场场调解谈话、一桩桩矛盾化解。

  正如一位老调解员所说:“我们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不让小纠纷变成大问题。”而这,或许正是“文明莱山”最生动的诠释。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