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盈枝。23日,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于志娜创作的面塑作品《丰收》亮相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在惊艳全场的同时,对胶东农耕文化和栖霞的非遗传承创新做了生动展示。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的展示区,面塑作品《丰收》格外引人注目。它高1米、宽1.2米,相比小巧的传统面塑,是个典型的“巨无霸”。它大而充实,上面有瓜果梨桃、苹果石榴、玉米南瓜……各种农特产品栩栩如生,全部是由面粉制作而成。
“能够参加这么大的活动,真的非常激动。完成这个作品我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
于志娜兴奋地为大家讲解这个大型面塑。它分为三部分,寓意“步步升高”:第一部分展现栖霞山川土地和良好生态,有小河、鱼儿和丰收的粮仓;第二部分是扎根沃土的一棵苹果树,树势健壮、硕果累累,象征“栖霞苹果红了”;第三部分是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寓意丰收的喜庆。作品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有标着淘宝、小红书、抖音的手机,展现栖霞苹果线上销售的火爆场景。
于志娜与花饽饽的缘分由来已久。受家人影响,她从小就喜欢捏面玩,上学时带小伙伴捏花鸟鱼兽,工作后教同事做花饽饽。

2016年,下岗后的于志娜注册“胶东小媳妇”商标,成立“栖霞市村姑面坊”,带领四位下岗姐妹走上创业之路。她手把手教大家制作技艺,她们的面食和面塑逐步走进烟台、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她的团队被授予“山东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大姐工坊”等称号。
在经营过程中,于志娜一直致力于传统花饽饽制作技艺的研究、传承,先后成为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于志娜深知,非遗传承需要守正创新。为了精益求精,她到动物园观察动物形态,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面色光亮整洁,她到高级酒店请教面食专家;为了让花瓣灵动,她将鲜花一片片拆开仔细观察。

她不断更新设计理念,把玫瑰花、百合花、天鹅、孔雀等元素融入花饽饽,推陈出新,让年轻人也喜欢上这一传统艺术。为了让花饽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于志娜定期走进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手把手教他们制作花饽饽。她说,非遗要传承好,就应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她的作品《太苹盛世》《喜迎二十大》等先后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银奖等多个奖项。
这次丰收节上,大型面塑《丰收》大获成功,也让于志娜收获了信心,她将继续探索创新,让传统技艺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发挥新的力量。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