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天高云淡,调养身心正当时

烟海e家 2025-09-23 17:29

  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秋分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节,此时节,蝉鸣渐止,银杏新黄,光阴对折,天地平分一场秋色。

来源:新华社 朱舜 制图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提到:“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秋分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调整身体和生活节奏的关键时机。根据中医养生之道,秋分时节是“收”的时节,是人体适应自然变化,调整内外平衡的重要时期。

  秋季早晚温差大,很多疾病容易找上门,例如过敏性鼻炎、腹泻、心血管疾病、流感等等。我们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或呼吸疾病。

  同时,国庆长假即将到来,很多人都有出行计划,在旅途中,我们也应该做好健康防护。

秋分这样养生

  秋天是“收”的季节,农民忙着收割庄稼,而我们也应当收敛神气,避免过度劳累。经过春夏的生长发散,秋季的阳气渐渐收敛,我们需要为冬季储备能量。调整作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顺应日夜节律,增强身体的储备能力。

  起居调养:秋分后昼短夜长,建议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配合日出日落的自然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运动养生:秋分时节,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选择适宜的平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温和的方式提升身体阳气,避免大量出汗导致阳气外泄。

  秋燥是秋季的典型特征,最易伤肺。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皮肤干裂等都是秋燥常见的表现。因此,秋分时节,滋阴润燥,清理肺腑显得尤为重要。

  饮食调理:多食用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芝麻、蜂蜜等。推荐食谱:百合银耳粥、雪梨膏、芝麻糊等,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秋分是为冬季的丰收打基础的时刻,人体也应当在这个时节健脾益胃,为迎接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强健,才能有效转化食物为气血,提升身体抵御寒冷的能力。

  饮食调理:选择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南瓜、小米、红枣、莲子、芡实等。推荐山药薏米粥,既能健脾又能祛湿,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金对应的情绪是“悲忧”,草木凋零,日渐寒凉,容易让人产生忧伤之情。为了保持情绪的平和,我们应当在秋分时节加强心态的调节。建议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和亲朋好友多交流,欣赏秋日的美景,避免悲秋情绪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为什么会“悲秋”

  入秋后,许多人都会经历情绪低落、精力不济和对事物失去兴趣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古代文学中被称为“悲秋”。“悲秋”现象是怎么回事?有哪些自我调节方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蔡平平说:“这种情感反应并非仅仅是心理上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基础。从中医角度看,人的情绪随应四季变化有不同的特点,秋天属金对应肺,肺气不足则易悲忧。”

  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是一种以秋冬季节反复发作的抑郁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其典型表现包括过度睡眠、食欲增加以及严重的情绪低落。患者每年都会在同一季节出现相似的症状,并且随着季节更替而有所缓解。

  区分正常情绪波动和季节性情感障碍,可观察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如果持续两周以上不见好转,建议及时就医。要评估生活功能是否受到影响,若发现工作效率下降、社交活动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轻度的情绪困扰,蔡平平介绍了几种自我调节方法。

  一是注意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是增加户外活动。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或慢跑,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改善心情。适当增加日照时间有助于改善情绪。

  三是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等,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

  四是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秋季常见疾病,中医上这样预防、治疗

  9月22日15:00,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黄欲晓介绍,今年的气候特点是“燥湿交织”,在这样的特点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由于干燥,人体会出现口鼻干燥不适等这样的症状,所以在这样节气的时候,比如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增加的。

  另外一个方面,湿气会影响我们人体的脾胃功能,再加上现在秋季早晚温差很大,所以特别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

  若有过敏性鼻炎,人体容易出现鼻痒、鼻塞、流涕不止,是常见的症状,日常可以按揉迎香穴,这个穴位位于人体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的位置,我们可以用食指的指腹轻轻按压穴位3~5分钟,针对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能够很快地疏通鼻腔,能够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针对腹泻,可以采用简单的食疗方法,比如可以用茯苓15g、山药15g,还有用炒薏苡仁30g,再加上粳米50g、百合10g,熬粥温服,这样的养生粥可以促进人体胃肠功能的恢复,也减缓腹泻的症状。

秋季心血管疾病比较高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马文君介绍,当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体的血管会随之收缩和舒张,这时候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而且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对于已经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血压的波动会显著增加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的风险。

  首先,要注意动态保暖,提倡“洋葱式”穿衣法来应对温差。简单来说,就是提倡用多层的、薄款的穿衣方式,来根据一天中温度的变化随时去增减衣物,保持体表温度相对的稳定,而且尤其是要保护好“头、颈、背、足”这些容易受凉的部位,避免血管因为突然的刺激而出现痉挛。

  第二,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在季节交替和温差比较大的时候,血压是比较容易波动的。这时候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地服药,在服药的时候还要加强血压的测量。要重视清晨血压的测量,这是指早晨起床之后1小时内,在排尿以后,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进行血压的测量,这是评估血压控制的“黄金窗口”。一旦发现血压的波动比较大,或者持续升高,这时候要及时去咨询医生,科学调整用药,确保血压全天都能够平稳。

  第三,要注意择时运动,而且要注意充分热身,也就是说要在一天里面温度适宜的阶段进行户外锻炼,运动之后要充分热身,让心血管系统有一个充分启动和适应的过程,运动的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要出大汗为宜,避免运动以后受风着凉。

在国庆旅途中做好健康防护

  国庆假期将至,人员流动频繁,探亲访友、外出旅游明显增多。对此:

  一是要提前做好规划,做好防护准备,密切关注目的地疾病流行现状和相关部门健康风险提示。前往境外旅行的,要知道当地的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疟疾、猴痘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针对性的防护。

  二是要关注目的地的天气情况,根据当地的气温适当增减衣物。去往蚊虫较多的地区,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并喷涂驱蚊剂,早晨、晚上不要在草丛边长时间逗留。

  三是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肉类、海鲜要彻底煮熟,水果洗净后再吃,不要喝生水。旅行中规律用餐,不要暴饮暴食,出汗多的时候适当补充一些盐分,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四是入住酒店的时候要开窗通风,检查床品是否干净、卫浴是否有异味,可以自带毛巾等贴身用品,或者用消毒湿巾擦拭常用物品,来进行消毒。出门随身携带常用的药品以及消毒湿巾纸巾、免洗洗手液等消毒用品,做好物品的清洁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是返程回家后要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的地点和饮食情况,方便诊断和排查。

  最后,秋季易发流感,除了接种流感疫苗以外,预防流感还可以从三方面来增强抵抗力:一是要健康生活,保证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二是要加强防护,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室内要常通风。三是要关注身体状况,注意保暖,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长期坚持效果会更好。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样症状,或者已经诊断为流感,尽量地减少与他人进行接触,严格做好戴口罩,避免传播给其他的人。

  烟海e家 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新华网、东莞市中医院、大众新闻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