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千年 牧海未来:芝罘岛的蓝色跃迁记

芝罘湾畔 2025-09-24 09:35

  秋日的晨光洒在芝罘岛东口码头上,数百艘渔船整装待发。历时四个月的伏季休渔期结束,渔民们迎来开海捕捞的好时节。桅杆林立,马达轰鸣,一幅千帆竞发的壮丽画卷正在这片蔚蓝海域徐徐展开。

  东口的老渔民张光超和儿子正在做出海前的最后准备,加冰、加油、检查网具。“开海就像农民开镰,是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张光超抹去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这位有着40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见证了芝罘岛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经济的精彩蜕变。

  耕海牧渔:千年渔乡的传承与新生

  芝罘岛坐拥7个天然渔港及停泊点,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勾勒出独特轮廓,海洋资源更显丰富多样。世代在此生活的渔民以海为家、靠海为生,不仅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清晨六点,响亮的汽笛声划破天际,渔船依次驶离港口,向着大海深处进发。这样的场景在芝罘岛已延续数百年,这里也成为烟台沿海渔村文化的活态传承地——几个村落至今保留着传统渔家民居与渔业生产工具,而如今的渔业生产,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祖辈就生活在这片海上,现在虽然生产方式变了,但对大海的感情从未改变。”隆海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远志指着码头上繁忙的景象说。

  从传统的小木船到现代化的钢制渔船,从简单的拖网作业到科学的捕捞计划,芝罘岛的渔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芝罘岛西口码头,渔民高敏的渔船刚靠岸,甲板上的栉孔扇贝笼便像小山般堆起。高敏随手撬开一只扇贝,粉红色的贝肉紧实饱满,尽管个头不大却因生长环境优越而肉质饱满、味道鲜甜。

  芝罘岛坐拥北纬37°黄金海域,恰是冷暖洋流交汇之地。在此滋养下,海量浮游生物汇聚成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天然自助餐厅”,为海洋生物提供丰沛养分。“我们8月中旬把港湾贝分笼投放,到了十月就能迎来新一轮丰收!”高敏笑着说道。从春日到秋末,这片西口海域从不缺席“耕海牧渔”的篇章,从栉孔扇贝到港湾贝,一茬接一茬的海产更迭,奏响了四季不息的海洋牧歌。

  近年来,西口海域依托资源优势引导渔民从传统渔业向海洋设施养殖转型,大力发展浅海筏式扇贝养殖,并计划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优化养殖布局与密度等举措同步推进海洋生态恢复与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区扇贝养殖面积1800余公顷,年产量突破1.97万吨,扇贝养殖已成为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种业创新:科技赋能现代渔业转型

  面对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的挑战,芝罘岛主动选择转型升级之路。以现代水产种业为突破口,推动渔业成功实现从“猎捕型”向“农牧型”的关键转变。

  近年来,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培育的长牡蛎“鲁益1号”和刺参“华春1号”两个水产新品种入选2025年山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产出优质苗种超2000万粒,实现了水产苗种“选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在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仔细检查刺参“崆峒岛1号”的生长情况。公司负责人王中平介绍:“我们苗种生产能力已经突破1亿粒,入选了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在养殖领域,物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养殖车间可以实时监控养殖区情况,快速操控投饵、增氧等设备。“现在养海参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精细。”王中平告诉记者,目前,岛上海参、扇贝、牡蛎等养殖面积近千公顷。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团队联合烟台海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烟台市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联合培育;相关专家团队长期驻点崆峒岛,提供育种技术指导。鲁东大学水产学院硕士生导师杨建敏介绍,长牡蛎“鲁益1号”是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育成的我国首个高糖原牡蛎品种,口感鲜甜;“华春1号”海参则具备生长速度快、耐高温的特性。

  目前,芝罘岛辖区大疃、东口、西口、崆峒岛等4个涉海改制公司(合作社)均开展海参、牡蛎、扇贝等养殖活动。海参养殖面积约1500公顷,其中,底播海参养殖面积约1300公顷,近海养殖网箱5万余口,海参年养殖产量达1500余吨。

  据了解,芝罘岛正着力推进“陆海接力”养殖模式,通过建设陆基育苗基地与深海养殖区,构建起由陆向海、由近岸向深远海梯次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当地养殖从低效传统模式向高端文旅融合型海洋产业转型。

  政策赋能:三产融合激活蓝色经济

  芝罘岛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管齐下,政府为渔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芝罘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3000万元,重点用于渔港升级改造、养殖设施更新和渔业资源保护三大领域。同时,推行渔业保险补贴政策,为渔民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这两项举措有效增强了渔业从业者的抗风险能力,为产业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在产业链延伸层面,芝罘区正积极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开发即食海参、调味贝类等高附加值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产品的价值成倍提高。这种“加工增值”的发展模式,显著提升了渔业整体经济效益。

  芝罘岛街道东口“渔灯节”

  作为胶东地区最大的抱港渔市,东口抱港渔市已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每天傍晚,当天捕捞的新鲜海货在此交易,鱼贩吆喝、市民选购,熙熙攘攘的人群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渔市风情画。

  “现在的渔市不只是交易场所,更成了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专门来体验渔市文化,看开海后的第一网鱼。”芝罘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常晟介绍,除了渔市文化,芝罘岛还深挖民俗资源。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渔灯节”,已被打造为集文化传承、民俗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既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又借文化、旅游产业联动推介海产品,最终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品牌。

  渔业工会驿站

  在东口渔市北侧,一座曾经荒废的院落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烟台市首家“渔业工会驿站”。这个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划分出五个功能区域,常规开展渔业技能培训,并实时发布最新渔业政策与短工信息。为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芝罘岛街道总工会还联合海渔部门、科研机构开设赋能类培训课程,帮助渔民掌握新技能,提升专业素质,为渔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将渔业生产与加工、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有效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附加值。目前,芝罘岛正以具体实践推动这一模式落地:东口已办理127公顷海域使用权证,并与西口协同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这一协同举措不仅推动渔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还带动休闲渔业与旅游开发,进一步强化海洋产业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夕阳西下,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张光超和儿子今天收获颇丰,打捞上来的鲅鱼、爬虾装满了好几个保温箱。“现在海洋生态好了,鱼的种类和数量都多了起来。”张光超感慨道。

  从传统捕捞到现代种业,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芝罘岛正于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中谱写崭新篇章。这片曾见证秦始皇东巡、孕育“芝罘”古名的蓝色海域,既延续着千百年来渔灯闪烁的渔耕传统,更见证着现代化海洋强区的蓬勃崛起。创新发展的澎湃浪潮,正时刻彰显着芝罘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坚定决心!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