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以“平台+机制+人才”为核心驱动涉外法律服务升级

法治烟台 2025-09-19 09:18

  以平台搭建为基石,机制创新为抓手,人才培育为核心,烟台“三管齐下”系统构建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为本土企业“扬帆出海”与海外资源“落地生根”筑牢坚实法治屏障。

  平台赋能 精准回应涉外需求

  我市加快烟台法务区规划建设,集聚全市知名律所,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供给,为律师成长提供资源与平台。今年5月,在全省率先成立自贸区法庭,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专业化、国际化法律保障。同时,设立盈科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烟台涉外中心,一键链接全球法律服务资源;鼓励烟台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将前沿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今年8月,莱山区涉台港澳侨法律服务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是莱山区深化涉外法治实践的具体行动。工作站采取“常态化服务+专项活动”模式,除日常法律顾问驻站服务外,还定期开展政策宣讲、合规培训等活动,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积极风险预警与合规支持。

  为全力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促进外贸企业稳市场、保订单,烟台市委依法治市办着力打造“益企出海,法护远航”涉外法治服务品牌,护航烟台高水平对外开放。7月25日,市委依法治市办联合市工商联开展涉外法治宣讲活动,为“出海”企业提供法律咨询、风险预警及解决方案。

  下步,市委依法治市办将联合市有关部门、联动各区市,持续开展涉外法治宣讲活动,深入了解不同产业经营模式、产业链条和核心痛点,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国别,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涉外法治服务活动,助力企业“扬帆出海”。

  机制驱动 激活协同发展动能

  为破解涉外法治建设“分散化”难题,我市以机制创新构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法治生态。由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法学会及驻烟高校签订《涉外法治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建立年度轮值单位机制,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共享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创”的紧密合作格局。

  作为全省较早成立涉外法治协调小组的城市,烟台已召开小组首次会议,开展专题调研并印发60条具体工作举措,有效破解“九龙治水”困境,相关经验在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在此基础上,全市持续优化服务保障机制,以机制实效让涉外服务更高效、更暖心。梳理发布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名录,编印《企业出海投资法律风险防范指引》,为企业提供清晰“导航图”。创新开展区市涉外法治试点,设立涉外继承公证专窗,成功办理全省首例希腊房产继承公证,2个案例入选全省涉外法治建设优秀案例。

  为深化协同机制,我市将依托涉外法治研究联盟,定期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促进研究成果、典型案例、培训资源、需求信息的实时互通。发挥联盟单位涉外法治研究人才优势,打造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政策咨询一体化平台。

  “孵化”人才 夯实专业支撑根基

  我市将人才培育作为涉外法律服务的“核心引擎”,打造“培养+实训+提升”全周期培育体系,为涉外法律服务注入持久活力。7月29日,烟台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基地”授牌仪式在市司法局举行,首批授予烟台大学法学院等3所高校“烟台市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称号,授予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0个单位“烟台市涉外法治人才实训基地”称号,实现高校理论教学与实务单位实践培养的无缝衔接。

   组建“涉外法治宣讲团”,广泛吸纳实务部门业务人员、高校学者等涉外法律服务领域专家参与,为涉外法治服务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通过组织宣讲团成员积极参与各类涉外法治实践,打造涉外法治人才能力提升“服务品牌”,努力把宣讲团从人才资源的整合平台升级为人才能力的锻造熔炉。

  为提升现有队伍专业能力,烟台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联合市委组织部举办涉外法治网络培训班,覆盖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部门1611名涉外法治工作人员;在深圳大学举办涉外法治律师人才提升班,针对性强化律师涉外服务能力。同时,着力打造人才“孵化器”,支持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做优“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联合鲁东大学建强“校所产学合作+盈科法学院”培养品牌。今年,烟台大学法学院首次实现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独立招生,生源质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下步,市委依法治市办将强化“大统筹、深联动”机制,贯通区市、部门、驻烟高校资源链,实施“资源集成化、培养协同化、服务赋能化+高端智库平台”“三化一平台”工程,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五维融通生态运行机制,推动涉外法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撑。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