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莱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实现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为法治莱山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优化“法景融合”服务阵地

持续叫响莱山区海洋法治文化品牌,整合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等各类法治资源,从审批、建设、监管等全流畅护航项目建设,助企纾困。创新打造“耕海一号”海洋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莱山号”执法船,建设寓教于乐的海洋法治文化小品及各类宣传展板、标语氛围旗等,通过学法互动答题、倡议墙签字、印章打卡等趣味方式,向往来游客普及涉海法律知识,营造浓厚海洋法治文化宣传氛围。莱山区海洋法治文化阵地被授予“烟台市海洋法治文化建设联系点”。持续优化法治文化公园长廊建设,更新莱山区法治文化公园宣传内容,茶余饭后“学点法”成了周围群众的必选动作,获“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升级打造滨海法治文化公园,将法治元素、文化元素、园林元素有机融合,通过法治魔方、镂空展板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家名言、法治故事等法治系列作品,让群众“在游览中学法”,有效发挥法治主题公园宣传阵地的教育引导功能。串联打造“学壹点”法治学习站,在区公法中心、区法治文化阵地、各街道司法所设立“1+7+X”法治学习角,通过调研式“进货”需求书目、陈列式“上架”所选课程、积分式“结算”兑换“小礼品”的方式,为群众学习法律知识搭建了新平台、拓展了新渠道,构建起多维法治服务矩阵。
促进“普法+非遗”深度融合

文化解码与法治赋能精准对接,系统梳理全区非遗资源建立项目库,分类整理民法典、文物保护法等法律规范形成法规库,遴选具有普法潜力的非遗技艺组建特色库,绘制形成“非遗+法治”融合矩阵图,重点选取剪纸、面塑、绳结等非遗传承人开展法治创作创新实践,形成“一技一主题”的特色普法体系。多维空间构建与沉浸式普法体验,按照“全域覆盖、重点突出”原则,在社区、学校、景区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流动普法展,形成“静态展陈+动态实践”的全场景覆盖,依托渔人码头、胶东文化广场等文旅地标,打造法治文化体验点,通过场景化设计,使群众亲身参与“法治灯谜”非遗绳结编织、面塑制作中,“可看、可玩、可带走”的沉浸式普法,使法律知识传播质效大幅提升。数字赋能与传播生态重构,创新“线下创作场景+线上云课堂”双轨传播模式,制作《指尖上的法治》系列微视频,结合“小莱说法”栏目实现非遗技艺演示与法律条文解读的同步呈现,线下建立“传承人+法律顾问”双导师制,在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法治第二课堂”。
融入“中心工作”展现担当

多彩课程辅导为依法决策“莱”增智,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草拟制定并印发《莱山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研究制定2024年常务会法治讲座内容选题,围绕《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开展系列讲座4期,切实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多元法治宣传为拆违治乱“莱”增效,借助“莱山融媒”“小莱说法”等平台,邀请“两代表一委员”、高校教师等知名法律专家录制“拆违治乱普法小课堂”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普法视频广泛传播,让居民了解违法建筑的危害和拆除的必要性,赢得群众对拆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多位一体为涉外法治服务“莱”保障,精准了解企业涉外法治服务需求,设计莱山区涉外企业法律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联合商务局、统战、市场监管等部门广泛发放,收回有效问卷618张,针对“出海”企业特征和需求,在“莱山融媒”开设“涉外法治一点通”专栏,依托线上专栏、线下阵地,浓厚涉外法治宣传氛围,强化企业合规意识和忧患意识,运用法律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拓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加强涉外律师人才培养,以“司法青锐”沙龙为依托,整合专业律师、高校资源,举办涉外法律实务培训2期。
莱山区司法局将继续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法治新需求新期待,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推动普法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法治实践,持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推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法治社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