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只有月饼!莱州“月鼓”的浪漫仪式感,又是哪些莱州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花开莱州 2025-09-18 11:20

  说起中秋佳节的传统食品,很多人最常想到的一定是月饼。圆圆的月饼里放上五仁、豆沙、枣泥等馅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而在山东莱州,除了大家熟知的月饼,还有一种名为“月鼓”的中秋节传统点心,同样寄托了人们祈丰收、贺团圆的美好愿景。

  临近佳节,家住莱州市文峰路街道山宋家村的王海燕正忙得热火朝天,今年47岁的她从事面塑制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而她最拿手的技艺之一便是“月鼓”的制作。

  传统的“月鼓”一般分为两至三层,下层用圆形面团托底,象征着满月,上层则放置猴子、玉兔、石臼、石杵等造型的面塑。在足有四十度高温的作坊里,王海燕和助手们精神高度集中,揉、搓、压、团、挑,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间,原本平平无奇的面团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将制作好的面塑放入蒸锅中,蒸上20分钟左右,再用毛笔或喷枪蘸取食用色素为面塑上色,一个个造型精美、清香扑鼻的“月鼓”就制作完成了。

  “月鼓”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据山宋家村的老人回忆,从前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人们抬头望天时,看到圆圆的月亮隐藏在云彩中间,就像猴子抱着杵臼,这一画面被放到面塑上,就成了当时的“月鼓”。此后每年的中秋节,家家户户的人们都会制作“月鼓”,用于庆祝粮食丰收与阖家团圆。

  “在我小时候,月饼是非常稀缺的,父母就会给我们做这样一个‘月鼓’,上面有月亮、猴子、兔子和松树,代表了庆祝丰收团圆的美好寓意。”王海燕说。月圆之夜的村子里,每个孩子手里都会捧着“月鼓”,在街上蹦蹦跳跳地唱着“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里打担啦……”,孩子们还要互相比一比,谁手中的“月鼓”更好看,那时的一幕幕场景成为了王海燕幼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鼓”的造型、种类与用途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初只有单一的猴子和杵臼造型,到如今能够在面团上呈现复杂的山水画,“月鼓”已然跳脱出了传统食品的框架,成为了观赏性、实用性并存的手工艺品,是中秋佳节莱州人民走亲访友的不二之选。“现在每年到了八月十五,村里的妇女们都会聚到一起制作‘月鼓’,再把做好的‘月鼓’分给村里的孩子们,给他们讲一讲‘月鼓’的来历,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王海燕说。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