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李儒琳 朱灿 芝公宣 摄影报道
法者,治之端;商者,兴之要。烟台紧扣法治与营商共生逻辑,不断提升司法质效提升发展“含金量”,以精准执法扫清市场壁垒,以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赋能“万亿之城”,持续涵养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生态,让法治沃土孕育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司法助企,提升发展“含金量”
“烟台两级法院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力解中小企业急难愁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持续夯实亲商、暖商、惠商等系列举措,通过能动履职打造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努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烟台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于晓东说。
今年3月,随着蓬莱区法院一纸裁定,蓬莱安邦油港有限公司与蓬莱安邦石化有限公司实质合并重整计划宣告执行完毕,标志着这家石化储运基地迎来“重生”。而就在数月前,这两家企业负债总额高达21亿余元,一度濒临破产,两家企业相互拆借资金、互为担保,构成法人人格高度混同。
如何在保留两企业港口资质、仓储设施等核心资产价值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升级?
破题之法就藏在问题之中。针对两企业法人人格混同问题,蓬莱法院采用“听证会+审计”双轨审查模式,减少重复债权审查程序。在深入分析两企业现状及未来规划基础上,确定采取“出售式重整”方式,招募有实力的央企打造高规格成品油原料贸易集散基地。
近年来,以成功审理台海核电、东方海洋等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为契机,烟台法院创新打造“府院联动·助企重生”破产审判品牌,横向立足职能做实破产、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化审判,纵向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效能叠加,促进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为提高企业司法获得感,全市法院持续在提升执行质效上下功夫,以灵活规范的执行行为,增强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的法治氛围。
全市法院深化执行案件繁简分流改革,重点推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账款等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案件,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强制措施,用好用活“活封活扣”“执行和解”等执行方式减轻企业负担,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办理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同时,发挥企业信用修复制度的积极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修复信用,保障企业续航发展。
法治筑基,激活城市“成长力”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城市治理亦如此。从立法到执法,从重大行政决策到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从党政机关法治能力提升到法治政府的组织领导——烟台以法为基,构建起科学、民主、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法治之城不停拔节生长。
在烟台,立法的步伐始终稳健向前。自2015年获得立法权以来,我市共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24部、制定出台市政府规章22部,构建起具有烟台特色的“海、岛、山、水、林、城”法规规章体系。
如今,科学立法“烟台经验”为全国提供了鲜活样本。我市推出了全国第一部产区保护地方性法规、第一部入海排污口管理政府规章,配合推出全省第一部海岛生态保护条例,烟台市海岛保护立法数量全国领先,烟台和龙口被司法部确定为立法联系点,“烟台经验”在国家立法层面得以体现。
以法为基,辅以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论证、民主协商与合法审查,城市发展就有了“精准导航”,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就更稳健。
我市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及程序,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均达100%,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率、报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2024年完成重大行政决策论证等事项5000余件次,工作经验被司法部推介。强化决策规范化建设,意见征集、专家论证、后评估等各环节实现全规范。
针对重大行政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建立起严格的风险评估启动机制。凡是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可能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利影响的,无论涉及领域、事项大小,一律要求决策承办单位进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杜绝“带病决策”。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规规章体系和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持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全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1+7”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执法和“1+X+Y”镇街执法模式,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镇域执法”协调协同机制。行政执法责任全面落实,首创“伴随式”执法监督,烟台构建卫生监管三位一体体系等做法被国家部委推介,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全市范围内,行政监督不断强化,与纪检、巡察联动经验在全省推广,财政透明度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依申请公开答复率100%,我市被评为政务公开工作表现突出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度达99%以上,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和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按期办复率100%。
平安护航,夯实城市“承载力”
酷暑已过,秋意渐浓,城市烟火气在安稳中愈发浓郁。这份安心,离不开芝罘公安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的坚实守护。他们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在刑事案件、经济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等领域多点发力,为城市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行动期间,破获刑事案件37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40余人;查处行政案件930余起,处罚840余人;破获各类经济案件50余起,追缴涉案资金8700余万元。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基石,平安是城市发展的底色。
烟台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定位为平安“一号工程”,党政一体化推进,实现治安防控资源的高度集约、一体应用、一键调动。烟台公安不断迭代升级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实现多年命案全破的基础上推进民生小案“朝发夕破”,实行“三所联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近年来,烟台八次取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五捧“长安杯”。2023年,烟台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近年来,烟台公安坚持“警务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企业需求走”,出台便民惠商38条措施、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0条措施、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13条措施等重大服务举措,优化审批服务,推出系列便民惠企新举措,获评“烟台市十大法治惠民实事”荣誉。以芝罘公安为例,芝罘分局创新开通“芝通局长”平台热线,建立四级“诊疗”办理机制,确保“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切实从源头解决群众诉求。
同时,推行“项目警长”上门服务。以全市42个省重大项目、106个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200个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为重点,逐建立“领导包靠+项目警长”走访联系机制,深入企业、工地,问需、献策、解难,强化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
坚持“服务有温度、管理无感知”,烟台公安推行“无感式”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围绕化工医药、出入境商务、货车运输、海上生产、民生服务等领域,研发“易企知”平台,让1040家企业获益;上线“环渤海港航信息预警”系统,共享烟台、大连、威海、东营两省四市旅客车辆信息;建设“智慧新车管”平台,阻断虚假委托100余次,获评“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