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集来福士举行Scarabeo 5 Congo LNG FPU(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交付仪式,该装置已启航驶往西非刚果海域。这不仅是一座平台的交付,更是烟台市芝罘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诠释。芝罘区再次成为世界海工装备领域的焦点。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作为烟台市中心城区,芝罘区依海而兴,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立足这一优势,芝罘区坚持向海图强、经略海洋,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胜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2023年,芝罘区出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构建起海洋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方案围绕海洋文化旅游、海工装备制造等六大领域精准发力,推动海洋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迈进。
三年来,芝罘区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822.68亿元,同比增长9.1%;2024年达到967亿元,同比增长17.5%;2025年1-7月达到588亿元,同比增长9.8%,总量位居烟台市首位。
芝罘区深谙“科技兴海”之道,加大培育科技型涉海企业力度,在全国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登记海洋领域科技成果11项。同时,充分发挥鲁东大学等驻烟科研机构优势,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创新驱动下,“芝罘造”不断刷新纪录:大国重器“蓝鲸1号”“蓝鲸2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享誉全球;三文鱼养殖船问鼎世界最大最先进;全球首座采用高压分离技术的FPSO彰显中国智慧。
今年以来,芝罘区海工装备领域喜讯频传:全球最大最新风电安装船BOREAS项目、“华夏鸿鹄01”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等高端海工装备相继交付,标志着芝罘区在海工装备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芝罘区这片热土上,海工装备产业正呈现出集群发展的勃勃生机。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芝罘区未增一亩用地指标,实现产值连续增长。芝罘区没有简单地追求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是以链式思维开展集群发展,精心构建产业生态,让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芝罘区深入研究海工装备产业链条,精心绘制“产业图谱”,按图索骥开展链式招商。围绕“链主”企业,一大批配套企业陆续落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这种“沿着链条找项目,围绕集群做产业”的思路,避免了盲目招商的弊端,提高了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面对空间资源紧张的局面,芝罘区创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海工装备融通创新产业园。经过重新装修,昔日招待所变身现代化产业园,具备商务办公、科研创新等功能,吸引多家海工装备相关企业入驻。这种“腾笼换鸟”式的创新利用,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使用。
目前,芝罘区已形成以中集来福士为核心,北海海洋工程、宏远氧业等为骨干,近200家企业配套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据统计,2023年,芝罘区高端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120亿元,2024年产值突破160亿元。
这种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高效协作与优势互补,显著提升了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成为芝罘区海工装备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芝罘区以“有解思维”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以“精准服务”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展现出政府服务的温度与效能。
自2022年起,芝罘区创新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由区主要领导带头担任重点企业“服务专员”,选派骨干力量全脱产驻企服务,通过建立“问题、责任、落实”三项清单机制,对企业诉求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以高效服务回应企业期盼。
党建引领赋能产业发展。今年6月,芝罘区组建“红色动车”赋能服务组,融合工信、发改、科技、商务等8部门力量,以党建纽带链接服务资源,构建起“红色保障体系”,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针对海域使用权等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芝罘区成立工作专班,强化跨部门协同、打破行政壁垒、整合政策资源,全力帮助企业扫清前行障碍,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在资金支持方面,芝罘区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级、省级政策支持。2025年,帮助重点企业获得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争取项目扶持资金1150万元,累计为企业争取国家级、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的5个项目共计2.46亿元,以真金白银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服务企业既要解决“大事”,也要办好“小事”。芝罘区创新推出跨部门联动服务模式,针对企业员工“看病难”问题,协调卫健、行政审批等部门在中集来福士厂区内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点,配备全科医生和急救设备,并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切实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向海图强,是芝罘的坚定选择;创新发展,是芝罘的永恒追求。芝罘区将继续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定位,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做强做大海洋装备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谱写经略海洋芝罘新篇章。(胡昌辉 李佳杰)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