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海洋,烟台将“生态答卷”写在蔚蓝之上

烟海e家 2025-09-05 06:47

  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烟台以得天独厚的海洋禀赋占据重要一席。1071公里海岸线蜿蜒舒展,占全省20%以上的海域面积、30%以上的沿海区市、40%以上的海岛面积,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更成为支撑环渤海经济圈繁荣的蓝色基石。

  让海洋生态文明理念浸润人心,让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海洋蓝”与“生态绿”正在烟台交织出新的美丽图景。

  顶层设计领航 锚定蔚蓝发展坐标

  海洋生态的永续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的统领。近年来,烟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以一系列高站位、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为海洋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划定“路线图”。

  制度先行,构建完善监管体系。2022年颁布实施了《烟台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通过强化立法,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印发《烟台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到出台《烟台市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行动方案》《2024年入海河流总氮专项行动方案》等细化攻坚任务,逐步构建起陆海统筹的综合协调机制。烟台始终秉承科学分类“治口”、溯源而上“治河”、综合施策“治岸”、一湾一策“治海”的工作方针,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分解到可落地、可实施的年度任务中。

  不仅如此,烟台近年来还构建起权责清晰的“大环保”格局。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总湾长,副市长分别认领莱州湾、庙岛湾等6个市级海湾的湾长职责,形成“市级统筹、分区负责”的管理体系;同步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海域、岸线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全域覆盖、不留死角”。

  这份统筹部署,不仅让“保护与发展并行、青山与金山共赢”的理念深植城市发展基因,更让烟台的海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精准发力破题 筑牢蔚蓝保护屏障

  海洋生态保护非一日之功,唯有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正是烟台以“精准”破题、守护海洋生态的生动实践。

  2020年5月,生态环境部确定烟台为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城市,要求其探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治模式,全面推进排污口监测、溯源与整治工作。然而,我市入海排污口类型复杂多样,且存在污水混排等难题,给排查整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烟台创新提出“分类分级管理”思路:根据入海排污口的特性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明确不同类型排污口的管理要求,分别实行重点、一般和简化管理,彻底消除监管“盲区”与“死角”。

  具体怎么做?烟台市根据排污口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等要素,对入海排污口予以科学分类,划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海水养殖排口、雨洪排口等多种类别。并按照入海排污口特性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明确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管理要求,实行“重点、一般、简化”三级管理,全面消除监管“盲区”。

  精准施策终见实效。得益于这份对入海排污口的整治和管理,近年来,烟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持续保持在‌96%以上,这片蔚蓝海域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烟台市积极探索并实施的“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国务院在全国沿海地区进行复制推广。 ‌

  生态修复发力 唤醒海上“蓝色生机”

  清晨的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海域,阳光穿透清澈海水,洒向摇曳的海草床。12余万空方人工鱼礁静立海底,50万株大叶藻、马尾藻等海草随波舞动,形成一片生机的海底森林。这一“固藻集鱼”生态养殖模式,是长岛绿色发展的鲜活实践,也改变了海岛渔村的长远发展轨迹。

  “每平方米海草床通过光合作用,一天就能产生10升氧气;而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海草床,更能为8万条鱼类和1亿只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家园。”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忠迅的话语道出了海洋生态修复的深远价值。

  通过种植海藻、恢复海草床、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长岛,让近海海底重现“绿洲”景象,为全国海底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烟台经验”。烟台也以此为契,稳步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聚焦海岛、湿地、植被等生态敏感区域,以实打实的修复行动唤醒海洋生机。

  保护海洋,既要守住海底“一抹绿”,也要主动修复岸线,实现陆海统筹。为此,烟台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多措并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让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也让“水清滩净”的愿景照进现实。

  清晨的金沙滩上,一辆辆铲车正沿着滩涂缓缓前行,几名网格员手持铁锹,正清理着一锹锹混着杂草、破旧渔网、泥沙的海上漂浮物。

  “这几天海风刮得猛,海里的杂物全被卷上了滩涂,越是这种时候,咱们越得把巡查的弦绷紧,一点都不能松。”烟台黄渤海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孙伟说道。

  深知海洋生态多重价值的烟台,近年来持续开展系列生态保护行动:每年组织“净滩行动”,集中清理岸线岸滩的海洋垃圾,严查污水直排入海问题,让海岸恢复洁净本色;连续多年举办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向大海投放各类鱼苗,有效补充海洋生物资源,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为精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烟台组织编制《烟台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印发实施《烟台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带、自然岸线、滨海沙滩、滨海湿地等关键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筑牢“防护网”。

  守护海洋生态,既需健全长效机制,也需强化科学支撑。烟台通过布设监测站点、开展季度航次调查等方式,实时掌握海域水质、生物多样性等变化情况,为生态修复措施的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每一项修复工作都精准有效。

  “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双双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是烟台的骄傲,更是烟台海洋生态保护成果的最好证明。”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德胜如是说道。

  如今,“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景象,已成为烟台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烟台将继续把生态答卷写在碧海上,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守护蓝色家园,让海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公衍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