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9月2日讯(胶东在线记者 王竞男)8月30日,“草木蔓发——尹晓尧作品展”在烟台所城艺文书院(刘子琇旧居)开幕,120余件国画作品将自然之灵与笔墨之韵交织呈现在观众面前。作为一位90后国画创作者,尹晓尧坚持以传统笔墨语言传达当代心灵体验,其作品在济南、徐州等多地巡展中引发广泛关注。在艺术世界里,他以草木为友、以笔墨为声,静守着一份纯粹的艺术初心。

童年的一颗种子,鼓励中发芽的艺术生命
尹晓尧与书画的缘分,早在儿时便已悄然种下。“三岁时,第一次握毛笔,是姥爷教我的。他是当地写书法的人,那时候的一句鼓励,让我觉得这是一件被认可的事。”尹晓尧在回顾中说道。小学阶段,他跟随二伯父练习书法,虽未接受系统绘画训练,却总喜欢信手勾画。“曾经熬夜画一只猫,画完特别开心,家人也都说好看,那种小小的成就感,让我对画画越来越着迷。”
真正走入国画世界,是在他大学时期。“大二时看老师画国画,一下子被吸引了。原来国画可以这么帅,可以这样表达。”从那时起,他再未停下笔墨,一路行至今日。

写生与自我,一草一木皆是心源
尹晓尧将写生视为创作的核心。他习惯背着画包走入自然,在他看来,那不只是写生,更是“与草木对话”的心灵仪式。他常援引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当我注视一株草、一棵树,其实也是在凝视自己。在杂草丛生之中,寻找那一枝仿佛等待我许久的生命,觉得它们与我的灵魂如此相近。”
展览中的“松树系列”尤为动人。这一主题源自某个夏日的偶遇:“那天很热,我坐在树荫下歇脚,一抬头,望见一棵松树,就那么一瞬间,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之后,他便开启了“一万棵松”计划,至今已完成数百幅。他笔下的松,不以刚劲雄强取胜,而是以柔韧、舒缓的线条勾勒出另一种内在力量。“这也许与我自身的性格相关,每一笔,其实都是与自己的对话。”

在技法层面,尹晓尧偏好小写意与墨骨手法,亦作大写意以抒胸中逸气。“小写意如与自然轻声交谈,笔触舒缓而笃定;大写意则更重情绪的表达,是写生之后的回味与抒发。”他强调,写生不仅是描摹,更需提炼与回溯:“先师造化,再师古人。不是摹其形,而是学其心,习其理。”

师者如灯,指引中见深远
尹晓尧多次提到恩师陈健教授——济南大学时期的老师,对他影响至深。“老师几乎不讲技法,而是为我们‘挑灯’。”他形容道,“他把历代经典、至高至美的艺术观念带给我们,引导我们在认知与审美上不断向上。”直至今日,他见老师前仍会紧张,“老师常会突然问起某位艺术史上的大家,要我讲其传承与影响。我若答不上,他就慢慢讲给我听,让我知道自己还有太多要学。”
那盏“灯”,至今仍在远方明亮。尹晓尧说,正是这种指引让他始终保持敬畏与进取,毕业多年笔耕不辍。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以教学守护创作
走传统艺术道路,注定要与寂寞为伴。尹晓尧也曾面临现实的诘问:“有一段时间非常纠结,画画能否支撑生活?但它毕竟是我最想守护的理想。”后来,他选择以书法与绘画教学维持生计,以此反哺创作。“理想很脆弱,我不能让它被轻易妥协。通过教学,我既能传播绘画的乐趣,也护住了自己的初心。”
如今,他每日早晨七点半便到工作室,一天中绘画、写字六七个小时,亦通过网络直播教学与更多人分享笔墨之美。“教孩子时,我只想让他们觉得画画是件快乐的事,就像我小时候被鼓励那样,为他们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状态起伏是常事,他或借书法静心,或沉浸音乐与阅读,在笔墨中安顿自己。

展望:路虽远,行则将至
本次展览于他,是“交一份答卷”,更是回归初心的中转。他期待观众能从这些草木题材作品中读到的,不只是技法,更是一份“真与善、美与希望”。“艺术的真正价值,是观者能将自身情感注入其中,获得某些慰藉与共鸣。”
谈及未来,他打算暂别喧嚣,重新精读中国美术史、古代画论,深化书法修炼。“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尹晓尧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而坚定。他始终觉得,老师点亮的那盏灯还在远方,而他也愿意就这样一直画下去,以笔墨为舟,航向更远的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