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山东城院“有力量”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足迹遍布城乡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 2025-08-15 09:58

近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院“有力量”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在2025年山东省大中专学生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评比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省级重点团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团队扎根基层、践行使命的有力肯定,更是学校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生动注脚。

“有力量”志愿服务实践队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秉持“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信念,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优势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先后入选团中央“七彩假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两弹一星”宣讲团等国家级志愿服务队伍,并斩获烟台市首届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邀请赛二等奖、校级社会实践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今天,我们将走近他们的坚守与期望。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有力量”志愿服务队的脚步。这个夏天,这支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两弹一星”志愿宣讲团的队伍,正承载着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使命,带着科学的种子与精神的火种,走进幼儿园、中学、社区、企业,在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心田里,播撒下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勇毅担当的星火。

童真世界里的科学启蒙
——让希望扎根萌芽 

在无棣县佘家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室里,“人造太阳”的图片刚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就炸开了锅:“太阳太大了,我们怎么造得出来?”志愿者没有直接解答,而是播放了《流浪地球》中核聚变的片段,当“人造太阳”的光芒与电影画面重叠,孩子们眼中的疑惑渐渐变成了了然——“原来是这样!”

这种情况也在冶河社区幼儿园发生着。志愿者化身“科学魔法师”,用彩色绘本讲“小原子的能量故事”,用动画展示核磁共振、太空探测器里的核能应用。当“人造小太阳”的图片亮起,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是星星的能量!”“是会发光的魔法石头!”……在“两弹一星”精神分享环节,简笔画里科研人员在沙漠搭实验室、寒夜记数据的场景,让孩子们明白了“科学家叔叔阿姨像拼图一样,拼出了中国的‘星星’”。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说:“像科学家一样帮大家做事,就是有力量!”

离开时,满墙都是孩子们用彩纸拼贴的“能量星星”,稚嫩的名字旁,画着光芒万丈的太阳。志愿者知道,那些关于“勇敢坚强”“建设祖国”的童言,那些亮晶晶的眼睛里闪烁的向往,正是“两弹一星”精神最纯真的模样。孩子们心中也悄然种下了未来关于科学探索的微小期望。

 青春校园中的精神共鸣
 ——让信仰照亮前路 

“老师,他们是不是就像夜空中的星辰,默默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在青岛第六十六中学的课堂上,当志愿者讲到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临终前说“不要难过,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时,前排扎马尾的女孩突然举手。这个比喻让在场的人动容——原来在少年心中,“无私奉献”从来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和“守护”紧密相连的行动。

宣讲从钱学森归国邮轮上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讲起,到青海金银滩上科学家用算盘演算数据、裹着湿棉被钻进灼热模拟舱的细节,再到“九院十八所”三十九个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故事。当屏幕出现三十九个单位签署的部件确认书,后排男孩感叹:“这上面没有谁的名字最大,但每个人都是冠军!”这句话精准戳中了“大力协同”的内核,也道出了无名英雄们共同托举民族伟业的默默坚守。

在博兴县暑假托管课堂,核电知识成了连接科学与生活的桥梁。“1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一年的核燃料,装不满一个矿泉水瓶,却能供400个家庭用一年!”志愿者举起矿泉水瓶的瞬间,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互动环节,孩子们用磁铁模拟核聚变,追问“核辐射和手机辐射一样吗”“华龙一号能防地震吗”,黑板上渐渐写满“我想造更安全的核电站”的稚嫩笔迹。

从最初被问“长大想当什么”时回答“网红”“明星”,到宣讲后说“想当航天工程师”“核物理老师”,少年们的志向转变,印证了精神的力量。正如一个男孩悄悄问的:“‘勇于登攀’是不是说,为祖国奋斗,再高的山都能爬上去?”——答案藏在他们眼中燃起的星光里。这星光,既是对前辈筚路蓝缕、艰苦卓绝之坚守的敬仰,更是新一代向星辰大海发起挑战的青春期望。

 
 社区与企业里的传承接力
 ——让精神融入生活 

“南方冬天要是能靠核电供暖,再也不用‘靠一身正气御寒’了!”在社区活动中心,一位阿姨的玩笑话让“核电知识”变得格外亲切。志愿者讲“华龙一号”的双层安全壳,讲“核电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属性,居民们拿出手机拍下国之重器的图片,说要告诉家人“这是中国造的厉害家伙”。

在茌平区工人文化宫,《中国核工业发展史》《钱学森传》等书籍在长桌上排开,泛黄的纸页里藏着历史的温度。退休工程师张阿姨捧着《许身国威壮山河》,颤抖着讲述青海戈壁滩喝咸水、住帐篷的日子:“抬头看星星,就像看到祖国的光明。”“书籍盲盒”环节,有人抽到“算盘计算原子弹”,结合《中国核工业口述史》还原科研场景,让在场年轻职工红了眼眶:“原来课本上的名词,背后是无数人筑起的长城。” 这长城,是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极端条件下无怨无悔的坚守垒砌而成。

而在虎薇天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基地,“核能三步走”战略成了连接“两弹一星”精神与当代创新的纽带。从压水堆到快堆,再到可控核聚变,每一步都凝结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当讲到快堆将铀资源利用率从1%提升至60%以上,企业职工眼中闪烁着共鸣的光——这与他们在生物科技领域的默默攻关何其相似。“这不仅是技术路标,更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当代实践!”志愿者的话,让“铸盾”精神在科技前沿有了新的注解。此刻,历史深处的坚守与面向未来的宏阔期望,在创新的脉搏中同频共振。

 

 星火不灭,精神永续

这个夏天,“有力量”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城乡,从幼儿园里的“能量星星”到中学课堂上的“登攀之问”,从社区里的“核电生活”到企业中的“协同创新”,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早已超越历史,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这基因里,铭刻着前人为国铸盾、不计得失的深沉坚守,也孕育着后人续写辉煌、奔赴星辰大海的磅礴期望。

星火燎原处,精神永相传。“有力量”的脚步不会停歇,因为他们坚信:当更多人接过这束光,将这份对信念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望代代相传。“两弹一星”的星辰大海,终将在新时代的天空里,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编审:王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