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老兵王连城:唯一念头是完成任务

烟海e家 2025-08-01 09:08

“我是第三野战军第七团22军64师191团的炮兵!”

“我用的是榴弹炮,就跟火箭炮似的。”

7月25日,在莱阳市古柳街道西徐村,记者见到了101岁的老兵王连城。自1944年参军后,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宁波战役、淮海战役等。

王连城胸前佩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尽管起身、走路已需要人搀扶,但聊起那段烽火岁月,老人声音铿锵有力,还抬手比画着。坚定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时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从农家子弟到炮兵班长

“我1944年参军,1945年‘鬼子’就投降了,真正上战场打仗的时候不多。我们就是去扰乱敌人,扔手榴弹,消耗他们的子弹和资源,起扰乱阻挠作用。”由于小时候家里贫穷,在看见部队后,王连城没有犹豫就报名上战场了。

“咱们这个地方当时穷,很多士兵没有枪。要求三个人去,我们就五个人去,为了得一把枪。当时都是大杆枪,打枪必须要上膛后再抬头射击,还不是人人都有。”回忆起烽火岁月,老人一字一句地讲述,后来解放军自己制造了枪,就可以连发了。

对80年前的事情,虽然有很多细节他已记不清晰,但当记者问老人过去所在的部队番号时,老人竟出人意料地记得很清楚。“我在的部队以前是八路军,后来改成兵团,一共有三个野战军,我是第三野战军第七团22军64师191团的炮兵,先后打了淮海战役和济南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王连城已掌握使用武器炮的方法,成为炮兵班班长,他的武器是榴弹炮。“榴弹炮威力就和火箭炮一样,像当时最厉害的火箭炮‘喀秋莎’,是苏联生产的。”据王连城回忆,他还用过迫击炮,部队中用得最多的是八二迫击炮,个头比火箭炮、榴弹炮、加农炮等要小,但造价低、体积小、重量轻,由于操作简便、机动性强等特点,使用广泛。

战场内外的考验

王连城回忆,解放济南时部队打了八天八夜,那时的作战计划是“边打边整边补充”。“你打了多少敌人后就下场休息,后面的士兵再上来补充。”战争的残酷我们虽然未曾经历,但从老人的言语中仍能感受到那种紧张与艰辛。

战场上没有时间思考太多,王连城唯一的念头就是完成任务、保护战友。而下战场后,除了日夜紧张地行军,王连城还担负过为部队征粮的任务。

“当时南下,走到宁波,军队的粮食已经没有了。”王连城说。连长要求他带领士兵去获取军粮,行进路上看到一处粮库,他就上去借粮食。“刚开始百姓不愿意,我就跟他说别害怕,放心,解放军借你的,一定会还给你!”就这样,王连城为连队借到500斤粮食。

行军过程中,王连城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栖霞的一次撤退任务中,王连城因扔手榴弹与敌人周旋而和战友跑散。“我拿起手榴弹就往敌人那扔,对方看见我拿手榴弹害怕了,就趴下了。趁他趴下的时间,我们就跑,结果我就跟战友跑散了。”

后来,王连城才知道战友们往山上跑,而他却下山跑到一户人家门前。“这户人家门口挂着灯笼,里面站着一个老大娘,她让我在她那里住下,说要给我做饭吃。”王连城回忆,“她去准备做面条的时候,我就坐在她的炕上,把枪夹在胳膊中间,万一有敌人来好准备打。”面条做好后,王连城却没有直接吃,而是先跟大娘道歉。“我跟她说大娘对不起,我得在你这先检查一下。我一说完,她脸色就变了,接着从院墙上跳出好几个人。”敏锐察觉到情况不对的王连城,趁机翻墙逃走。第二天王连城返回打听,才知道那户人家住的是敌军,没吃的面条被院子里的小猫偷吃。“小猫吃后就被毒死了。”王连城说。

与人为善映家风

1947年在部队入党的王连城,如今党龄已78年。“刚开始我没想着入党,后来党组织的人跟我说,你都当班长了,这个思想意识要提高,我说好,这就入了党。”采访时,老人还握着村支书的手感慨道:“党带领我们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国家也富强起来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王连城曾荣立四等功四次、三等功二次。1953年5月,王连城响应国家号召,复员还乡。支援家乡建设,他积极投入,还在村里做过生产队队长。据王连城的子女说,父亲平时在家也经常对子女进行教育,教育子女要好好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多在村里做好事,与人为善。这种理念也成为了家中的好家风,王连城的二儿子传承了父亲与人为善的品德,乐于为集体做事。

采访结束后,101岁的老人对着镜头庄重地敬了礼。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百岁老兵,将军魂深深刻在骨子里。他把战场上学来的冲锋向前,化作生活里对子女的谆谆教导。枪林弹雨之中淬炼出的信念,在他的目光里炽热燃烧。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通讯员 李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