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的八月,骄阳与骤雨交替奏响夏日的尾章,潮湿与高温交织的环境不仅为蚊虫搭建了温床,也让各类病菌在暗处悄然滋生。此时正值暑期旅游、聚会高峰期,食源性疾病、虫媒疾病及中暑等疾病风险陡增。在此,烟台市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健康防护不松懈,乐享盛夏时光!
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中暑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死亡率较高。
炎炎夏日,高温、高湿加强热辐射会让身体多个系统超负荷,一旦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体温调节和水盐代谢失衡,从而引起中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露天作业、工作场所高温作业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婴幼儿等较易发生中暑。
防护措施:
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和锻炼,如需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宽檐帽和墨镜或者使用遮阳伞,选择质地轻薄、宽松衣物。在高温天气驾车出行时,请务必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室内活动要开启空调或风扇降温。空调设置温度不宜低于26℃。子女应多关心和提醒老人使用空调或风扇,关注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
加强营养,及时饮水,注意补充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家中日常备用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的药品,如电解质清凉饮料、绿豆汤、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存在高温作业的用人单位要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对劳动者普及高温防护、中暑自救互救等知识,合理安排工作班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暑饮料、药品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通常病情症状较轻,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托幼机构及孩子家长要增强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
防护措施:
常消毒: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要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少聚集: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动不畅的密闭场所。
洗净手: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等清洁剂在流动水下规范洗手。
吃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勤通风:在室外空气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洁。
打疫苗: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早就医: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农村丘陵地区,蜱虫叮咬是引起该病的主要途径,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也会导致传播。该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可伴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如果早期处理不及时,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使病情进展加重,甚至出现死亡。
防护措施:
强防护: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不要在草地上坐、卧,避免长时间停留;提倡穿长袖衣服,穿浅颜色衣服,便于及时发现蜱虫;不要穿凉鞋;应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
常驱虫:在丘陵、山地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特别是家庭规模养殖户,可用杀虫剂进行喷洒灭蜱,如氯氰菊酯等。
勤检查: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
早就医: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该病潜伏期一般是1-12天,通常是3-7天。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该病的重要特征;发病后2-5天,在躯干、四肢外侧、手掌和足底等部位可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防护措施:
防蚊灭蚊:尽量不在家中或户外放置易积水容器(如花盆、水桶等);若有积水容器要定期清理积水;水缸、储水池等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防止蚊虫滋生。
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如黄昏和黎明)外出;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
及时就医:近期有境外旅居史或者去过疫情高发地区,出现上述疑似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相关旅居史和暴露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防护措施:
讲究烹饪卫生:家庭烹饪时,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处理生、熟食物前后要勤洗手;制备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避免生食、半生食海产品;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剩余食品要及时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注重饮水安全:外出游玩时,不要随意饮用河湖沟涧的泉水、溪水。野外的水源看似透明干净,却往往存有多种致病菌,易感染痢疾、肠炎等疾病。
勿采食野生蘑菇: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准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避免毒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选择资质合格的商家:采购食材要到资质合格的正规商场、超市或市场。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不要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外出就餐时,应选择资质合格的餐饮单位。
提倡使用“公勺公筷”、采用“分餐制”,养成文明用餐习惯。
蚊虫叮咬
蚊虫不但骚扰、刺吸人血,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还是基孔肯雅热、乙脑、登革热等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媒介。入伏后蚊虫尤其活跃,居民要注意房前屋后清积水,填平坑洼;家中清理可能存积水的闲杂瓶罐盆。
防护措施:
杜绝蚊幼虫孳生:保持居所内外清洁卫生,清理房前屋后积水,填平坑洼;定期清空家中花瓶/托盘等居室积水,勤更换水生植物水;院中花盆、罐、泡沫箱等容器倒置;公园及汽修厂轮胎打孔处理或覆盖防雨布除积水。
防止室外蚊虫进入:家中安装纱窗、纱门。
正确使用驱蚊产品:婴幼儿及敏感人群优先选择物理防蚊工具,使用蚊帐与电蚊拍。
外出推荐选择浅色长衣长裤。
化学防治:蚊虫密度高时,可选择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氯氰菊酯等防蚊灭蚊产品,按照说明书使用。
特别健康提醒
过敏体质者慎用盘式蚊香,警惕呼吸道刺激。
如长时间暴露于户外有绿化的环境,可以在身体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液,但需注意有伤口或者过敏的皮肤上不能涂抹。
蚊虫活动有规律:白纹伊蚊(花蚊子)叮咬时间主要为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淡色库蚊等叮咬时间主要为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