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着力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播,持续探索数字展览在叙事逻辑、呈现形态及交互模式等维度的多元可能性与创新发展路径,凭借数字化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每年吸引10万余人次青少年参观体验,激发了青少年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2022年,该馆的甲骨学发展史馆被评为山东省第六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秀奖”。
展览:从陈列到“对话”
“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的福山人王懿荣,1899年首次发现甲骨文并确认为商代文字。1989年,福山区建起王懿荣纪念馆。”王懿荣纪念馆馆长于杰介绍,近年来,王懿荣纪念馆开始尝试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保护、利用和展示方面的转型。数字化的展陈形式,将相对深奥晦涩的甲骨文变成形象、生动、立体、直观的图画和游戏。
从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始,王懿荣纪念馆原创“甲骨图腾:衣衫上的汉字博物馆”主题活动正在掀起国潮新风尚,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及文化爱好者参与。
以“让甲骨文爬上衣襟”为创意原点,王懿荣纪念馆将3600年前的文字图腾转化为可穿戴的时尚符号,用科技激活文化基因,实现“活字印刷术的数字化转世”,让参与者成为华夏文明传播的“行走载体”。
体验:从观看到参与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近年来,王懿荣纪念馆联合福山区懿荣中学、河滨路小学、烟台黄渤海新区第二初级中学等学校,利用数字化技术开设甲骨文识读课、手塑甲骨文、甲骨文书法、甲骨文姓氏拓印、甲骨文十二生肖饼干制作等课程,年均开课100多节。
王懿荣纪念馆承接“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活动,向100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宣传甲骨文。
自2021年开始,“书话甲骨文”识读书写文化短视频采用文字书写辅以释读的方式,活化传播甲骨文化,累计制作了130余个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国家平台、山东省学习平台开设了文化专栏,扩大了甲骨文知识的影响力。
今年,王懿荣纪念馆与清华美院联合策划甲骨文二十四节气线上电子专栏及《趣味甲骨文课堂》电视栏目脚本编写、节目录制,在各级各类电视台、新媒体播出。
文物:从保护到利用
研究是传承的基础,普及是传承的目的。王懿荣纪念馆以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和殉国为时间节点,逢五、逢十纪念年为两条主线,以弘扬王懿荣爱国主义精神和交流甲骨学研究最新进展为目标,聘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宇信等专家,深入挖掘甲骨文的文化精髓,举办高层次国际性学术论坛,推动和汇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目前,他们已举办了八届甲骨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征集了近百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为了把研究成果和甲骨文蕴含的造字智慧,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惠性文化活动,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王懿荣纪念馆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建模技术,将馆藏甲骨片的全部信息保存下来,转化为三维模型、高清图像和拓片等数字化档案,实现复制、传输和共享。他们建立数字化学习平台和虚拟博物馆,以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吸引公众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在线学习和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当数字化技术遇上人类文明,王懿荣纪念馆在甲骨文活化利用、焕发新活力上持续发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用”起来、“潮”起来,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