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福山区产业升级进行时,绿色低碳成新名片

福在福山 2025-07-15 09:25

  随着激光枪的移动前行,10厘米厚的铁板像切豆腐一样,又快又光滑。

  近日,烟台国冶冶金水冷设备有限公司,一台26米长、3.2米宽的大型激光数控切割设备正在调试进入试运行阶段。

  “智能数控机器人切割及焊接生产线应用,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烟台国冶冶金水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林说。

  时至年中,福山制造业企业追“新”逐“智”,新质生产力发展热潮涌动。《烟台日报》记者深入福山企业一线,在车间感受企业抢新机、谋转型的干劲与蓬勃生机。

  布局智能化 竞逐新产业 

  “你看,激光刀运行速度快3、4倍,误差在0.1毫米以内,重复定位精度达0.05毫米。钢板上打孔原来需要二次钻床加工,现在直接就能切割孔,几乎不会偏离。”讲起智能激光切割设备的好处,烟台国冶冶金水冷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面露喜色:“节约人力成本,以前三个人干的活儿,这一台床子就够用了,以前穿孔需要挪到另外一个地儿,现在不用了。”

  “更新设备是我们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就锅炉这个行业来讲,招工难、劳动强度大,企业开启了‘机器换人’模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应对快速发展的海外市场。”常务副总黄聪仕介绍,烟台国冶是国内冶金水冷设备行业开发最早的、设计水平最高的、生产规模最大的专业工厂,产品在国内大电炉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并出口至墨西哥、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属于细分领域。国内行业内卷,利润低,回款率差。2020年开始发力开拓海外市场。如今,全球钢铁排名前5的头部企业均为我们的大客户,产品迭代周期加快,对个性化设计、快速生产反馈要求更高。”黄聪仕介绍,目前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自动焊接系统,技术团队正在进行应用前的调试。

  “锅炉每一个零件和部件形状都不一样。一个焊接程序编上两天,焊接也就是10分钟的事儿,有了AI智能应用,拍个照自动生成程序,机器人可以自动焊接,图纸变成零件,效率更快。”张杰介绍,这是行业细分领域内率先应用非标定制机器人焊接系统。

  解放人类双手,点亮智慧火花。快速转型的福山制造业企业打通产学研用,集产业合力攻产业短板。

  记者了解到,烟台国冶去年营业额达1.04亿元,海外市场占比为40%,比前年增长了10%,今年1—6月增幅达10%,海外订单达到52%,订单一直排到2026年1月份。

  “碳”寻新路径 寻求新发展  

  构筑产业未来新优势的同时,传统企业正加装“绿色”引擎,孵化新技术,增添新活力。

  记者在国冶工厂的出货区看到,一台220吨余热锅炉即将发往湛江客户现场,预计9月底投用。

  “传统的冷却设备耗能巨大,这个新设备能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一台设备约4000多万。而它一年节约成本为2240万元,这么讲吧,两年就省出来一台设备钱。”黄聪仕介绍,为了响应全球碳达峰、碳中和需求,烟台国冶率先在行业内进行了成套电炉余热锅炉技术研发突破,并已应用到市场,新设备一面市,面市立即吸引了国外市场的关注。

  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抓手。2025年,福山区清洋街道采取“逐一摸排—分类指导—梯次晋级”的梯度培育方式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街道联合工信部门对辖区200余家中小企业分网格、拉网式走访,对企业生产数据、转型瓶颈、未来发展进行逐一了解,建立‘一企一档’数据库,制定符合企业个性化发展的服务方案,积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清洋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柳淑萍介绍,2025年,辖区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正在孕育国家级“小巨人”3家。

  “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将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企业纳入培育库,分层分级进行培育,全力托举企业‘攀高向新’而行。”清洋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瑜表示。

  数智场景扩围加速迭代 

  科技领先一步,产业领跑一路。福山区持续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看产业,链上创新“多点开花”——

  招龙头、引配套、优生态,福山区以潍柴比亚迪“大三电”项目、创明圆柱锂电池为代表的11个链上项目串点成链;

  全面塑强潍柴比亚迪生态链,传统汽车部件产业向新能源转型,东星磁材、东洋机电等15家有基础的企业进入潍柴比亚迪供应链,同时,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链上游,聚力引进工业母机、精密铸造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看创新,数智场景扩围加速迭代——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携手南航大院士团队打造“两中心一基地”3大国家级科创平台,高起点规划建设2000余亩的南航国际创新智谷。

  企业投身数字化转型主战场。福山区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支持实施“数转智改”工程、“AI+”产业赋能行动,加快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前,福山区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达到102家、数量居全市第2位。

  全区60%的规上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达到25家,省级专精特新类企业突破80家,100多家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加快企业“数转智改”,滚动实施“数实融合”专项行动,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牵引,构建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加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持续构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一个个点上的突破有力增强了链上的韧性,烟台“钢铁侠”,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记者调研发现,福山区制造业产业链的厚积薄发,是烟台乃至中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福山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传统产业逐“新”而行,离不开政府的助力。福山区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营造“优”的生态,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抓好政策落地见效,当好企业最强后盾,支持企业内涵式增长、跨越式发展。

  目标是动力,更是导向。眼下,福山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手抓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烟台篇章。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