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臭气熏天”到如今的“一尘不染” “病号”老站195万元“焕芯记”

烟海e家 2025-07-18 09:13

昨日午后,福山区门楼街道贾家疃村口,司机老林轻踩油门,一辆垃圾清运车顺着新坡道“滑”进蓝白相间的封闭厂房。车厢顶盖“啪”地弹开,湿垃圾倾泻而下,却不见污水四溅,也没有臭气扑面。12秒后,压缩箱体“嗡”地合拢,箱体侧面指示灯由红转绿,示意“已吃饱”。老林探出头冲监控比了个大拇指:“老伙计,现在比轿车进加油站还快!”

老站“病了”

地面坑洼、设备卡壳,居民生活受影响

2011年,贾家疃转运站作为福山区首批村级中转站投入使用,承担着周边30多个村庄生活垃圾的压缩、外运任务。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日均垃圾量由最初的10吨一路飙升至30吨,老旧的移机式压缩设备“小马拉大车”,故障率居高不下。

“最怕夏天,液压油渗漏混着垃圾渗滤液,一脚踩下去能溅半腿,臭味顺着风能飘到200米外的村委。”中转站负责人于港城介绍,“随着使用强度加大,加上年头久了,当初的移机式垃圾压缩设备现在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了——电子元件老化、液压部件磨损严重,毛病经常出现。设备一出故障,压缩效率就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周边村庄生活垃圾转运,造成生活垃圾积压,影响居民生活环境。”

更糟的是站内基础设施状况堪忧,混凝土地面经重车长年碾压,早已龟裂成“蜘蛛网”;雨污混流,一下大雨,垃圾渗滤液顺着破损井盖往外冒,村民戏称“门口有条‘黑水河’”。

政府“拔钉”

195万元专项改造,日转运效率翻番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5年初,福山区政府将贾家疃转运站列入“民生实事清单”,财政拨付195万元专项经费,由福山区综合执法局环卫中心牵头,对老站实施“内科+外科”联合手术。

4月23日,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到如今,改造工程已经圆满竣工并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站内曾经破损的场地和生产用房被系统性地修缮加固,雨水井、污水井修葺一新,确保排水畅通无阻。一条新增的高效上料坡道,让垃圾运输车倾倒作业更加顺畅安全。

福山区环卫中心设备安全科科长王涛指着正在运行的崭新设备,向记者介绍:“我们向区里申请并获批后,采购了这台技术先进的新型顶部投料式移箱式压缩设备。你看它这‘大块头’,干起活来可是‘快准稳’!”新设备具有卸料车辆一次性完成卸料、无需反复移动、卸料过程无撒漏等优点,卸料效率较之前的设备提升了2.5倍,转运效率相较之前翻倍提升,完全能满足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刚性需求。

记者观察发现,垃圾车驶上坡道,直接卸料进压缩主机,巨大的压缩装置随即开始高效工作,整个过程流畅有序。记者在现场掐表测算:一辆8吨垃圾车从进站到出站,全程用时8分42秒,较改造前缩短了13分钟。工作人员介绍,垃圾日转运量由30吨跃升至70吨,峰值突破100吨,真正实现了“日产日清”。

“以前最怕过节,垃圾量翻倍,我们只能半夜转运。现在机器不停,人还能轮班休息。”老林说。

村民点赞

开窗不怕味,家门口跳广场舞很舒心

“以前异味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如今,记者环顾四周,几乎闻不到明显的垃圾臭味。“站内同步配套了先进的智能除臭喷淋系统和专业的高压清洗设备,工作期间喷淋系统将自动启动,喷淋除臭液能有效中和异味分子,加上及时彻底的场地清洗,大大减轻了对周边空气的影响,环保性能较高。”工作人员补充道。

傍晚7点,距离转运站直线距离不足100米的村民文化广场准时响起音乐。领舞的赵美兰阿姨笑呵呵地说:“以前转运站附近有明显的臭味,在附近跳广场舞都受不了,我们宁可绕路2公里去镇广场跳。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舒心地跳舞,连邻村的人都过来凑热闹。”

福山区综合执法局环卫中心负责人表示,贾家疃模式将在全区5座老旧转运站推广,预计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升级,让更多居民告别“垃圾烦恼”。

YMG全媒体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芳 张丹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