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市芝罘区民政局严格落实《山东省“精康融合三年行动”推进方案》《烟台市“精康融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始终心系精神障碍群体,积极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落地见效。2024年,芝罘区成功争取并获批烟台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项目,并获得中央福彩公益资金70万元支持。创立芝罘特色“1+225”工作模式,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试点工作,构建区街社三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康复服务,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助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培育1处区级精神卫生服务中心
发挥服务模范作用
芝罘区精神康复福利院作为全市唯一具有精神康复资质的民政服务机构,积极承担芝罘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近年来,通过打造“罘爱”向阳生工作品牌,创建“养护+康复+社会融入”三级服务体系,创新开展园艺治疗、职业工疗、运动疗法等特色项目,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康复率高达82%,就业能力较干预前提升60%,生动诠释“全人康复”理念。提亮增色公办身份,为全区精康事业提供样板。精神康复福利院积极开展专业培训,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680余人次、累计培训时长1300余小时。5月14日,举办精障院民关爱暨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邀请全区相关单位街道参观精康工作实效并组织座谈。活动结束后,向阳街道精康工作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受到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下步,将立足辖区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康复驿站加非遗工坊模式,建立职业康复、爱心疏导、家庭关怀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打造2处街道级 2处社区级精康示范
点构建街社服务矩阵
在康复驿站建设方面:向阳街道依托“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打造的“非遗文创工坊”康复驿站已投入使用,引入剪纸、绒绣、木版年画等100项非遗技艺,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免费培训;设立文化娱乐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助残业务办理等功能区,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在认知能力训练、心理情绪调节、社会功能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幸福街道依托慈善文化,打造的“慈善+康复”综合体驿站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计划以慈善链接工疗、文娱、就业等资源,构建全人关爱、全人帮助精神障碍群体的服务体系,助力他们融入社会、回报社会。在社区服务方面:向阳街道有服务需求精神障碍患者37名,符合社区康复条件的25人,以建昌街社区为试点社区,打造精康示范点位,截至目前直接受益人员25人、直接服务97人次。幸福街道有服务需求精神障碍患者18名,符合社区康复条件的14人,以幸福社区为基础单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服务网络,截至目前直接受益人员14人、直接服务80余人次。“以往端午节都是在家中渡过,今年带孩子来社区参加集体活动,我感受到政府对特殊群体照顾的温暖,孩子也感受到制作艾草锤的快乐。”幸福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宋女士在参加端午节康复服务活动后说道。


发挥5个社会组织专业康复力量
织密全方位服务网
为推动社区康复普惠全区精神障碍群体,芝罘区民政局动员家缘婚姻家庭社会服务中心、微泉青少年事务中心、毓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敬慈社会工作公益服务中心、普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5个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康复活动。深度运用个案管理、集体活动、科技赋能等方法,深化多领域合作,构建跨专业团队,创新“评估-分类-干预”的工作模式,为每位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康复方案。截至目前,5个社会组织已为符合社区康复条件的107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670余人次。芝罘区民政局指导各社会组织开展“康复服务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掘辖区内56处场地资源,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康复服务,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社区康复活动16次,直接惠及精神障碍患者224人。此外,为确保康复服务落到实处,芝罘区民政局建立了完善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实行机构月度台账报送制度,全面掌握各服务机构的工作进展;同时采用“电话+走访”的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回访,了解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优化后续工作方向。


“1+225”模式构建了以区级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为技术枢纽,街道驿站为服务支点,专业社会组织为网络延伸的三级联动康复服务体系,实现了资源整合、服务下沉和精准覆盖。下步,芝罘区民政局将依托精神康复福利院,继续做好精康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康复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将依托慈善综合体、残疾人之家,建立建成更多精神康复驿站;将依托5个社会组织,充分运用辖区内场地资源,持续深化“康复服务进社区”覆盖面,做好群众身边的康复服务;进一步增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精神障碍患者“有尊严、有质量、有希望”的生活目标。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