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注意到,现在许多市民关注体重与健康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合理体重?公众应该如何判断?
体重,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核心且简便易得的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现行标准将体重分为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以及肥胖。依据现行的《成年人体重判定》行业标准,在准确获取个体身高与体重数据后,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可得到体重指数BMI,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为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称为中心性肥胖,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提示中心性肥胖,需警惕健康风险。BMI和腰围作为“双标尺”,我们建议公众定期自我监测,及时干预健康风险;对于儿童青少年,应依据对应标准动态关注生长发育状况,建立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理念。
为什么有人天天坚持运动,同时控制饮食,体重却没有变化呢?是这种减肥方式无效吗?部分过瘦人群光吃不胖又如何改善呢?
众所周知,脂肪与肌肉是重要的人体组成成分。肌肉的密度比脂肪要大得多,具体来说,肌肉的密度大概是脂肪密度的1.2倍到1.4倍。这意味着同重量下肌肉体积更小。因此,坚持锻炼者可能出现体重未降但体型紧实的现象,这是脂肪减少、肌肉增加的积极信号。肌肉增量不仅能优化体态,更可提升基础代谢率,形成所谓的“易瘦体质”。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体脂率的测试来了解身体里脂肪含量的变化。体脂率能够反映脂肪占比,能帮助我们科学评估健身效果,针对性调整饮食与训练计划。通过如仰卧起坐这样的局部锻炼能强化特定肌群,但并不能直接减掉局部的脂肪。脂肪消耗具有全身性特征,需通过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实现整体减脂增肌。
关于体重管理,需破除两大认知误区:第一,如果排除了其他疾病或健康原因的影响,“光吃不胖”多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适量运动改善,必要时需寻求专业营养指导;第二,患有“三高”或其他慢性病的超重人群,切勿自行用药减肥,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健康饮食与规律运动始终是体重管理的基石,对于疾病人群更具辅助治疗价值。科学体重管理不仅能重塑形体,更是预防慢性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为体育部门,如何结合全民健身工作开展,配合相关部门,落实体重管理年政策?
近年来,从提升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出发,体育部门不断丰富赛事活动种类,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爱的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针对当前体重管理年相关政策,我们计划以全民健身赛事为抓手,充分发挥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逐步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在浓厚全民健身氛围的同时,助推体重管理年涉及的各项指标取得实效。
一、丰富全民健身赛事种类,扩大群体覆盖面
细磨传统赛事,将篮球、足球等市民常参与的运动纳入全民健身赛事目录,灵活改变规程,激发群众参与主动性,扩大受益面。尝试举办新兴赛事,在做好轮滑等已开展赛事基础上,组织定向越野等赛事,吸引年轻群体,为全民健身发展筑基。争取市级以上品牌赛事,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持续做好特色赛事,争取更多高水平赛事落户,提升全民健身影响力。
二、突出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优势,引导市民科学健身
加大宣传引导,借助媒体宣传典型,让更多人知晓指导员,增强指导员荣誉感,调动推广技能积极性。提升指导员技能,争取晋升机会,邀请专家辅导,增强推广权威性与自信心。丰富赛事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为指导员提供组织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展示推广成果。深入社区村居,发挥指导员作用,发动群众参与,扩大锻炼群体,形成全民健身氛围。
三、关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体育设施功能
结合不同年龄段群体健身需求,围绕城区闲置地带、老旧小区及城市边角绿化带等点位,逐步增设一定数量的智慧化健身设施,努力建设更多综合性运动场地,让体育设施种类更加多元。在此基础上,加强部门联动,通过明确体育用地范围、筛选合适闲置用地数量及落实新建居住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体育设施配置标准等方式,加快推动现有资源共治共享,为群众运动健身提供更多去处。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