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她应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和浙江省非遗保护纸艺扇艺委员会之邀,带着300余件剪纸作品,随中国非遗团走进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七国,进行世界非遗剪纸文化交流与采风活动,用剪纸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东方美学魅力。
尤其在“2025年法国巴黎龙舟嘉年华”活动现场,她现场教授外国朋友体验烟台剪纸,吸引很多观众热情观看。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就这样在塞纳河畔,演绎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无声对话。

此外,她和丈夫林学龙合作的《赛龙舟》《花开富贵》《丝绸剪纸对联》《十二生肖》剪纸作品分别被巴黎龙舟协会、法国诺欧商学院商务孔子学院等欧洲文化机构收藏;另有80—90幅烟台苹果、莱阳梨、松鹤延年、小熊猫等剪纸作品被欧洲七国友人收藏,这些作品广受外国友人好评。
她就是刘彩虹,艺名“彩虹艺剪”,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会员,烟台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她已获得“中国剪纸行业十大创新人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导师”等荣誉70余项。
走进烟台黄渤海新区“彩虹艺剪”微型工作室,剪纸艺人刘彩虹正专注于案头。只见她左手轻捏红纸,右手剪刀飞舞,灵巧地在纸上游走。无需底稿,一剪连绵不断,短短几分钟,一匹匹神采飞扬的骏马便跃然纸上——鬃毛根根飞舞,身形矫健有力,仿佛下一秒就要破纸而出,迎面驰骋而来。

“我们家是祖传的剪纸手艺人,从我姥姥刘英、姥爷孙攀林到我母亲孙学卿,小时候看他们拿一把剪子、一张纸,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剪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觉得特别神奇。”回忆起童年那段与剪纸相伴的美好时光,刘彩虹说,包括她的孙女也能画会剪,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便爱上了剪纸艺术。
剪纸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回想起学艺之初的点滴,刘彩虹语气中满是感慨:“‘尖如麦芒,细如发丝’可是硬功夫,每一剪子,每一刀下去,力度、角度都得拿捏得分毫不差,差之毫厘就可能全盘报废。”为了练就这份硬功夫,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最基础剪刀、刻刀技法,常常指缝神经被工具勒得关节疼,只好睡觉时用伤湿止痛膏缓解。正是凭着一股韧劲和对剪纸的喜爱,刘彩虹才逐渐吃透了剪纸中的门道和精妙之处。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剪纸就是在一张红纸上剪出各种图案,而事实上,剪纸的技法远不止于此。刘彩虹介绍,剪纸可分为剪、刻、熏、染、套等多种技法,其中彩色剪纸尤其考验手艺人的巧思。宣纸的质量、厚度以及剪刻手法、颜料配色深浅都决定了作品的最终效果,需根据不同地域的国内外客户的审美需求进行调整。
“剪纸艺术不能固化在传统的窗花、角花、纹样上,它需要呼吸时代的空气,需要创新。”抱着这样的想法,刘彩虹多年来紧跟城市发展热点,将剪纸艺术与黄渤海新区的标志性建筑碰撞融合,创作出了《时光塔》《烟台西站》《夹河大桥》等数百件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剪纸,这些既传统又新潮的作品,成功拉近了年轻一代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现在学剪纸的年轻人少了,正因如此,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的担子更重了——得让更多人认识它、爱上它。”谈及未来,刘彩虹眼神坚定。她表示,自己将继续专注创作,并积极参加新区举办的各类非遗文化活动,用手中的彩纸和剪刀弘扬传统文化,让剪纸逐渐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传承。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