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烟台欣和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厂区,高耸的银色金属发酵罐整齐排列。“这里每一个罐体都在精准采集温度,确保原料在恒定的环境中,完成长达6个月的深度发酵。”欣和公司技术经理林华介绍道。从大豆原料入罐,到滴滴醇厚的酱油成品,全程密闭、全自动流转,不仅锁住了欣和酱油独特的风味密码,更铸就了其四季如一、稳定可靠的高品质——这正是欣和践行“同线同标同质”(简称“三同”)理念的生动写照。

“我们的产品既能漂洋过海,也能走进千家万户。对企业而言,内外销并举,才是行稳致远之道。”林华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外贸企业渴望突破的心声。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在产品标准、认证要求上的显著差异,如同一道无形的墙,让企业深陷“内外有别”的困境。更令人扼腕的是,部分企业将最优产品专供出口,导致国内消费者不得不通过高价代购才能享用,造成消费力外流。
“三同”模式的应运而生,恰似一把钥匙,旨在开启这道壁垒:要求出口企业在同一条先进生产线上,严格执行相同的质量标准,生产供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产品,确保两者品质毫无二致。这不仅是对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的严苛考验,更是打通国内外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待世界如家人’,这是我们刻入骨髓的理念。我们自己不吃的,绝不卖给消费者!”欣和将这份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融入血脉。为了兑现“三同”承诺,欣和不惜重金,投入数亿元打造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从源头原料的智能筛选、高效圆盘制曲、恒温密闭发酵,到精密过滤杀菌、高速自动灌装、机器人码垛以及全自动立体仓储,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人工干预带来的波动,让每一瓶酱油的品质都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欣和构筑了强大的法规标准系统,实时追踪国内外最新要求,并以最高标准统一原料甄选、过程管控和出厂检验。这份对品质的极致坚守与持续创新,让欣和的产品香飘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赢得了“全球食品工业奖”等国际权威奖项的加冕,成为国内“三同”实践的标杆典范。
食品行业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黄渤海新区正全力推动“三同”工程向工业品领域纵深拓展。政府通过精准滴灌的惠企政策、强化供需高效对接,持续扩大试点“朋友圈”,为外贸企业在“双循环”的浪潮中稳健前行保驾护航。

视线转向今年成为“三同”企业的泰和新材,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其坚持以产业链协同推动价值链高端跃升,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护航产业链安全可靠。
当泰和新材的芳纶面对高端市场时,如何打破国外长期的垄断,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成为一大难题。对此,泰和新材交出的答卷是:公司坚持以产业化开发,标准化带动,将先进适用科技型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深度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150余项,推动产业链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携手合作伙伴共同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山东优质品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好品山东”等荣誉加持下,泰和新材成为“三同”企业后,将以打造国际化公司为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海外客户本土化服务,同时强化标准支撑,完善国标、行标等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加快技术、标准、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互认,深入推进品牌国际化发展,着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
内外贸一体化重点是做好国际国内标准认证互认衔接。“‘三同’企业要勇担示范重任。一方面要严控质量、增加优质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争做‘三同’的践行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共同壮大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格局。”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同”要求企业也要练好内功,以标准统一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品牌与渠道为支撑,同时借力政策资源与供应链协同,突破市场壁垒。
当“新区制造”以“三同”为标尺匠心雕琢,不仅能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与信赖,更能让国内消费者同步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品质红利。下步,黄渤海新区将持续扩大试点领域,推出惠企政策,锚定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力,帮助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站稳脚跟,为新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