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史君高:抱起炸药包,冲锋!

烟海e家 2025-07-03 07:12

两根手指、半个手掌,这是一位98岁老兵的右手。

他叫史君高,是一名1945年入伍的老兵,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立二等功一次。

80年前,他的右手并无残缺。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他攥得紧钢枪,在敌人的封锁线里绝境突围;他握得紧双拳,在弹尽粮绝时用勇毅果敢杀出一条通向胜利的血路……

在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我们见到了这位顽强的老兵,他胸前闪亮的军功章让人移不开视线。他举起“半手”,讲述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7岁上战场

“我不是干部动员当兵的,我是自愿的。那个时候,年轻气盛,觉得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竟然被外国占领,所以就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军了。”回忆起1945年时的经历,史君高历历在目。“参军的时候17岁,第一次上战场,一听见火力激烈,真有点怕,但过了不久,我就不怕了……”

史君高记得他第一次看见日本兵,是在潍县城里。“我们部队围上去就往前冲,但那时候没有像样的武器。”他说。

而他在部队得到的第一件武器,名叫“老汉阳枪”,即汉阳造步枪,其生产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我一看这不行,威力太小。”因为担心火力不够,史君高第一次去找了部队领导。“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生产武器的工厂,领导说我们的策略是以战养战,获取敌人的武器用。”史君高说。

后来,史君高跟着部队,一路从渤海部队到胶东三旅,又到华东野战军九纵部队的步兵班长,成为许世友的部下。“一开始也不知道是跟着许世友,战争年代为了保密,营级以上军中都是用代号称呼,不公开姓名。”史君高说,后来他分得一把美国产的卧式步枪,枪还带6个枪榴弹,放到地上呈三角形,打出去的威力跟小炮差不多。“因为枪榴弹一个也比手榴弹威力大,所以我就少带两个手榴弹。”

就这样,到解放战争时,史君高的全部装备是一把美产卧式枪带6个枪榴弹和4个手榴弹。

冲锋炸碉堡

彼时,端枪冲锋陷阵的史君高不曾想过,后来他失去了三根手指,右手连筷子都再也攥不住。

时间回到解放战争的一次战斗中,敌军空中有飞机、海里有军舰、陆地有步兵,并在一开阔地域修了碉堡,挖了地道。

史君高带领自己班的战士,往西北方向不到100米处插了进去,将敌军营盘团团包围。但受地形影响,进攻好几次依然不能突破敌人的防御网。

眼看弹药所剩无几,战友们也一个个受伤或牺牲,危急关头,史君高决然扛起30斤重的炸药包冲向了碉堡。“炸药包有一根五六十厘米长的导火线,我上去之前把导火线剪去一段,领导说剪一段太危险了,我说危险了敌人才没时间反应。”史君高回忆说,这样虽然危险,但是一旦点着,留给敌人解除炸弹的时间就少了。在队友的火力掩护下,史君高借机快速往前冲,将炸药包塞到碉堡的枪洞下,堡垒被炸得粉碎。

敌人开始发炮,炮群一拨接一拨,二十枚、五十枚……接连不断地发射,史君高没能躲过,右手被炮弹击中,炸断三根手指,腿也崩进了炮弹片。

返乡治村26年

在那场战斗中被卫生员救下后,史君高在医院养好了伤,却不能再战斗了。1948年,史君高因伤复员返乡。

唐家泊镇肖家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鹏绩告诉记者,听村里老人讲述,返乡后的史君高像傻了一样,失去了半个手掌,耳朵也被炮震得听不见了,意识也不那么清醒了。

但一名合格的战士,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修整一年后,史君高将左手锻炼灵活,并服从村党支部安排担任村青年书记兼支部委员。这份担子,他一挑就是26年。

“我是先任青年书记,后又任副书记、书记。我那时候才30岁,也打怵,怕做不好,但不想辜负大家的期望,所以坚持做了下来。”

怎么干呢?

年轻时的史君高有自己的办法,他将乡村治理分为山、水、林、田、路。“拿田地来说,地原来在私人手里,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我根据地形重新规划,小块整成大块,最大的有9亩。”他还带领村民们修路、修渠、挖水塘,提高农作物产量。在综合治理下,村民们建设了美丽家园,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也渐渐成为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传奇、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在史君高家里,有一块唐家泊镇党委政府赠送的牌匾保存至今,上面写着“余热生辉”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也贯穿了史君高退休后的银龄生活。空闲时候,他去过当地党校、学校,用自己的经历讲了一堂堂生动的红色党课。在征兵季也能看到他奋力动员的身影,“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祖国人民应该有志气!”甚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91岁的史君高第一时间捐赠了1000元。他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奋战在一线的“战友”,再备几个口罩、再添一分守护。他说:“我是个老军人,也是个老党员,我想做一辈子好军人、好党员,再为国家作一点贡献,再给中国加一次油!”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通讯员 李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