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企业上榜省质量标杆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外公示2025年全省质量标杆典型经验名单,烟台黄渤海新区共有12家企业上榜,数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居全市首位。

质量提升,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质量标杆典型经验是指企业运用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效应、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榜单显示,本次上榜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分布于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展现出黄渤海新区“5+2”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不断推进质量提升工作,引导相关企业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形成长期有效的推进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的典型经验。同时,通过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组织质量管理融合应用,促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关键业务场景创新,推动质量管理活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目前,全区省级及以上质量标杆企业数量累计已达39家,其中省级35家、国家级4家,总数稳居全市首位。

下一步,黄渤海新区将持续推进质量标杆典型经验的培育与推广工作,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更多企业学标杆、创标杆、超标杆,推动质量提升,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9家企业入选“烟台市绿色工厂”
近日,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2025年度绿色制造名单,黄渤海新区9家企业被认定为2025年度“烟台市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获批市级以上绿色工厂88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

这些“绿色工厂”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让我们走进其中两家企业一探究竟☟
烟台金泰美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泰美林),堪称陶瓷阀门领域的“倡领者”——不仅首开先河研制出陶瓷球阀并拿下国内首个相关专利,其拳头产品KOWOV系列陶瓷阀门,更是无畏地征战在全球环保能源、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化工制品、造纸农药等最严苛的工业战场,以卓越性能征服极端工况。
走进公司,处处可见其匠心独运的环保实践。公司精挑细选无毒、可循环的氧化铝等陶瓷粉料,从源头锁定“绿意”,从起点筑牢环保。凭借精密的等静压成型技术,像“魔术师”般大幅提升材料利用率,巧妙回收废料,彻底告别浪费。同时,公司放弃高能耗老工艺,引入先进电窑烧结,让能耗与排放成功“瘦身”,让工艺“点石成金”。

抬头望去,厂房顶已披上了光伏“铠甲”,500千瓦的分布式电站孜孜不倦,年吐150万度绿色电能,轻松甩掉约835吨二氧化碳的“碳包袱”,为工厂注入澎湃的绿色动力。
绿色足迹,远不止于生产一线。公司在采购环节竖起严格标尺,优选自带“环保光环”的供应商伙伴,确保每一份原材料都经得起绿色考验。生产中的边角料、废弃物,统统纳入循环再生的“快车道”,变废为宝。
在烟台华润锦纶有限公司,绿色制造早已不是一道可选题,而是融入血脉的必答题!公司以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和OEKO产品认证作为“绿色通行证”,精雕细琢着一条覆盖锦纶丝与尼龙66生产全链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大手笔引入全球巨头英威达的顶尖设备与工艺,华润锦纶成功改变了传统高耗能模式。生产线上,自动化精密舞动,不仅使能耗物耗双双“瘦身”,更推动产品性能节节攀升。同时,公司严守排放红线,确保废水、废气、噪声达标;并将固体废物悉数纳入循环轨道,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洁净生产。

无论是寻常的污泥、废丝、废纸管,还是棘手的实验室废液、沾染物、废桶、油水混合物,在这里统统踏上了重生之旅!一般固废实现循环再生,危险废物则委托顶尖资质机构安全处置,变废为宝。甚至生活废水也非“废”物,经一体化设施处理后,化身厂区道路清洒与绿化的“甘露”。
更引人注目的是,屋顶种“光”,空地捕“风”!华润锦纶积极奏响分布式光伏与分散式风电的绿色交响乐,以此重塑园区能源版图——目标直指大幅削减“碳足迹”与高效提升能源综合利用。这不仅是告别不可再生能源的坚定宣言,更是企业抗击污染、锻造低碳产品的有力武器。
金泰美林与华润锦纶的实践,是黄渤海新区众多绿色工厂奋力前行的缩影。此次9家企业成功入选“烟台市绿色工厂”,标志着新区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区样板”。
下一步,黄渤海新区将持续完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与改造升级,通过典型引路、标杆示范,引导企业优化绿色低碳布局,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与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助力企业实现“含绿量”与“含金量”双提升。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