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三连冠!这座山村的“文明密码”藏不住了

福在福山 2025-07-01 15:50

  在张格庄镇大山深处,藏着一座如诗如画的村落——瑶台村。这个只有205户人家的小山村,近年来深入开展全国文明村创建,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复查确认瑶台村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从2017年第五届、2020年第六届到如今第七届,保持“全国文明村”荣誉“三连冠”的背后,瑶台村有着怎样的文明密码?

  文化赋能—根植乡土培育文明乡风

  瑶台村的村名,源于村中巍然矗立的高台,取意神话中的“瑶池仙境”,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村子,农家院墙上一条条格言警句或镶嵌在生动形象的宣传画里,或点缀在古典优雅的浮雕中间,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向上向善的道德新风尚。

  近年来,村党支部书记王杰芳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依托独特的文化传承,通过文化赋能,让小村的文明乡风焕然一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本村文艺骨干30余名,年巡回各村演出30余场次。

  他们开启“阵地+队伍+活动”的文明实践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与基层党建、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打造了集理论宣讲室、志愿服务站、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满足了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党员干部和村民志愿者为主体,组建理论宣讲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民服务爱心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等3支骨干志愿者服务队伍,每月至少开展1次志愿服务活动。“炕头宣讲”“田间宣讲”用方言土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树立身边榜样,弘扬传统美德。

  双效双赢—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生态效益与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一直是个令人挠头的难题。瑶台村将生态与文化双轮驱动、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兴村产业升级,实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效益双赢。

  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瑶台村采取“生态+文化”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硬件+软件”生态文化体系。他们从环境综合整治破题,将文化赋能作为提升乡村内涵的关键。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与篮球架交相辉映;1000米文化长廊中,格言警句与浮雕艺术相得益彰。

  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瑶台村推行“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模式,550亩大樱桃和苹果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秋观景、冬康养”的四季旅游品牌。

  党建引领—凝聚民心激发内生动力

  在瑶台村,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承诺+实践”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村里每名党员家门口都悬挂着一块特殊的“承诺牌”,对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服务群众作出庄严承诺。构建“承诺—践诺—评诺”闭环机制,让责任可视化、可量化。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张格庄镇在瑶台村建立了“零距离·心服务”为民服务点。机关所有职能部门、单位定期到村现场办公,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在社会治安维护方面,瑶台村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综治联动区24小时视频监控与网格化巡防相结合,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通过“服务+治理”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效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