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栖霞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松山街道代家村举行。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市文旅局、文联、松山街道联合主办,市文化馆与代家村共同承办,各方协同合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搭建了优质平台。
校村联合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与松山街道代家村村民委员会现场签订了乡村振兴数字助农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人文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崔从光和烟台市文化馆馆长张硕为乡村振兴数字助农基地揭牌。今后,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服务乡村”的原则,通过整合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实践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人才培育与非遗文化传承,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非遗驿站 展现独特地域文化魅力
松山街道代家村位于艾山东麓,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近年来,代家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挖掘、整合本土非遗资源。棒槌花边、砂大碗、灰豆腐、麻编、柳编、剪纸、花饽饽、草编、纳底鞋……这些承载着胶东记忆的老手艺,不仅得到了有效传承,更成为带动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2021年建成的“非遗驿站”和2023年获评的“烟台市非遗工坊”“烟台市非遗传习基地”,更是代家村非遗保护成果的有力见证。活动现场,胶东花饽饽、棒槌花边技艺、砂大碗制作技艺、纳底鞋制作技艺等项目传承人展示着各自的精湛技艺,吸引了众多中国农大烟台研究院的师生驻足。他们不仅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更亲自动手体验,让非遗的薪火在青春手中传递。

开窑仪式 见证非遗活态传承
代家村制作砂大碗历史久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代家村就有两座三百多年历史的土窑,分南窑和北窑。南窑位于村西南,选用村南沟一种白色膏泥,泥质细腻,主要烧制碗、盆、筷子笼、漏盘等食用器皿。北窑位于村东北,就地采选深层朱泥,砂质感强适合烧瓦、缸、烟筒等体大物件。2024年,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传承非遗”的号召,代家村党支部书记历时6个月耗资5万元重建北窑,起名“岱窑”。活动现场举行了传统的开窑仪式,烟台市文化馆馆长、烟台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硕与栖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王大勇共同开启了封窑砖,一件件精美的岱窑产品出窑。

栖霞市举办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旨在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让非遗项目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