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栏 语
当城市霓虹遇见田间晨露,当代码键盘换成农具把手,有这样一群人正带着知识与热血重返土地,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情怀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新农人·兴乡村》专栏聚焦莱山乡土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将镜头对准这些扎根土地的追梦者,记录他们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何用一颗颗“共富果”甜了乡亲们的生活。“新农人们”脚下沾着泥土,眼中闪着星光,正用青春与智慧在莱山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在莱山区莱山街道东南部,曾经的金村资源匮乏、产业空白,如今正上演着一场由“小地瓜”引发的振兴蝶变。2018年以来,村党支部书记曲永政带领村民以红薯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党支部领航、三产融合、精准帮扶”的创新实践,使村集体收入5年增长7倍,靠“红薯逆袭记”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
破局:从“铁疙瘩”到
“金疙瘩”的产业觉醒
2018年的金村,面临着青壮年流失、产业空白、集体经济几近枯竭的困境,发展前景一片黯淡。转机始于村党支部书记曲永政的一次产业探索。在多次考察栖霞一家公司的红薯种植项目后,他带领村两委成员顶住质疑,流转30亩土地试种红薯。第一年,金村的红薯亩产突破5000斤,实现销售收入8万元,让观望的村民看到了希望。2019年,红薯产业收入翻番至13万元,村集体首次实现分红,点燃了村民的致富热情。


金村的沙壤土富含矿物质,特别适合红薯种植。通过引入农科院专家指导,采用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替代技术,金村红薯的糖化度比普通品种高出3度,品质优势显著。2021年,金村抢抓政策机遇,扩建2个种植大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到2022年,村集体收入飙升至29万元,曾经被村民戏称为“土疙瘩”的红薯,真正蜕变为带动致富的“金疙瘩”。




升级:从“种红薯”到
“卖体验”的价值跃迁
2023年,当周边村庄跟风种红薯时,曲永政在大棚里发现了新商机——消费者抢购带泥土的新鲜红薯。“这说明市场需要更有温度的农产品。”他力排众议,将废弃校舍改造成红薯加工车间,研发出“甜糯不弹牙”的红薯干,当年销售收入达36万元。


2024年,曲永政做出更大胆的决定:将5个红薯大棚改造成 “主题农业体验园”,草莓育苗、樱桃采摘、桑葚研学等项目相继落地。“我们和现代果业搞‘产业联营’,1.2万株草莓原种苗成了‘摇钱苗’,春节前头茬果就卖了2万多元。”

莱山区莱山街道金村
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曲永政
共富:从“单打独斗”到
“抱团取暖”的乡村新生
在西红柿种植大棚里,农户周永光正手脚麻利地管理着地里的长势良好的西红柿:“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种西红柿、草莓、黄瓜,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不愁卖,还可以做研学体验,让孩子们看到蔬菜和果实的生长过程!”曲永政创新“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设置了“红薯棚管理员”“生态巡查员”等公益岗位,组建了被村民亲切称为“老头队”的种植专班,8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26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户 周永光


金村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从“铁疙瘩”到“金疙瘩”的华丽转身,不仅见证了一个村庄的产业觉醒,更彰显了新农人“党建引领、市场为舵、共富为魂”的发展智慧。在广袤的莱山大地上,正是这样一群敢想敢干的新农人,用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用实干精神打破发展桎梏,让“小产业”释放出“大能量”,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