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调解室,一沓泛黄的记账本与闪烁的手机转账记录静静躺在桌上,见证着这场跨越两代人的土地纠纷,常年在外打拼的村民与同宗亲戚因承包地管理问题争执不下,积攒多年的怨气在这一刻渐渐消散。随着双方在和解协议上按下手印,栖霞法院“心平‘栖’和”解纷机制再添温情注脚。

土地账本牵出亲情裂痕
事情要追溯到十余年前。村民宋某怀揣梦想在外打拼,心中却始终惦念着家乡的土地,思虑再三,他选择将土地托付给同宗长辈、为人忠厚勤恳的堂叔牟某甲。
于是,一份朴素的土地承包管理协议在亲情的纽带下签订:宋某提供土地,并承诺支付相应的管理成本;堂叔则负责果树的日常种植、养护与收获。起初几年,依靠着亲情的信任和口头的沟通,合作尚算顺畅,宋某依据估算和堂叔的口头告知,陆续通过转账支付着费用。
(本图系AI生成)
然而,岁月流转,堂叔牟某甲溘然长逝。当宋某满怀对未来的规划,准备接手土地扩大经营时,堂叔之子牟小甲站了出来。原来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牟小甲发现了几本密密麻麻的手写账册,里面不仅详细记录着每一笔购买农药、化肥、农具的支出,连请人帮工的费用、甚至为看护果园而额外产生的零星开销都一一在列。
看着这些浸透着父亲汗水和心血的记录,再对比宋某这些年陆续支付的款项总额,牟小甲心中五味杂陈,他坚信父亲为这片土地倾尽所有,实际投入远超所得报酬。于是,他手持账本,向宋某提出了补偿要求。
而宋某这边,握着手机里清晰的历年转账记录,面对堂弟提出的数额,感到震惊且难以接受。他承认堂叔的付出,但认为自己支付的费用是基于双方最初的约定和信任,且金额并非小数。
宋某
“钱都是按约定转的,现在突然说不够,还要这么多,这些账目是真是假,花了多少,谁能说得清?”
泛黄的纸页与电子凭证在调解桌上相遇,新老两代人之间的鸿沟逐渐显现——一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坚守,一边是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亲情在数字的拉扯中生出嫌隙。
细心调解叩开尘封心门
在接案后,桃村法庭迅速启动三级联动机制,由承办法官牵头与镇政府、村委工作人员组建调解小组深入田间进行调解。

调解现场,法官创新采用“分阶诊疗”调解法。
第一阶段让当事人充分宣泄情绪,工作人员化身“倾听者”,通过耐心倾听,梳理出承包费核算、管理投入认定等争议焦点。
第二阶段启动“专家会诊”,由法官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逐项解析权利义务,镇政府工作人员协助复核历史账目,村委成员追溯土地承包沿革,用专业力量消除认知偏差。
针对情绪对抗激烈的现状,调解团队采取“背靠背”调解策略。一方面向牟小甲释明举证规则与诉讼风险,引导其回归理性主张;另一方面向宋某解析合同履行的诚信原则,唤醒其对长辈付出的情感认同。镇村调解员则发挥“乡情纽带”作用,以“老理儿新说”的方式,从农耕传统中提炼“以和为贵”的处事智慧,逐步消解对立情绪。
当双方对补偿金额僵持不下时,村书记搬出族谱细数两家三代情谊,调解员以“六尺巷”典故启发互谅互让。
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在管理费补偿、承包关系确认等核心问题上达成共识。
阡陌清风催生和谐新景
调解协议签订那日,宋某与牟小甲共同迈进调解室。笔墨落定间,这场持续多日的土地纠纷,在诉讼程序启动前画上圆满句号。
调解结束后,法庭趁热打铁组织“流动普法讲堂”,通过以案释法向村民讲解土地承包政策,指导规范签订农业合同,从源头预防类似纠纷再发生。

从账本对峙到共育新苗,从对簿公堂到同耕热土,桃村法庭用“苹果调解四步工作法”,将法的理性与情的温润糅作清风,吹散亲情间的阴霾。
下一步,栖霞法院将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擦亮“握手‘烟’和”“心平‘栖’和”多元解纷品牌,在基层治理中写好“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答卷,让更多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法庭名片

桃村法庭位于山东省栖霞市桃村镇驻地,设立于1954年7月,原为栖霞县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法庭现有干警13人,其中员额法官2人,司法辅助人员5人,书记员2人,法警4人,另有驻庭人民调解员2人。
法庭主要负责审理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劳务纠纷、侵权纠纷等类型的民商事案件,年均收案900余件,其中涉果业类纠纷案件占每年法庭受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被辖区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苹果法庭”。近年来,桃村法庭先后荣获全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全省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等荣誉称号。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