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融”街巷升“温”——芝罘区以老城肌理织就融合养老温情网

烟台民政 2025-06-09 00:44

  午后,芝罘区蔚蓝邻里中心飘出阵阵欢笑声。三楼书画室里,79岁的退伍老兵赵阿姨握着6岁女孩朵朵的小手教写毛笔字;二楼乐高墙前,5岁的航航正兴奋地向“忘年交”张奶奶展示刚拼好的“太空城堡”。这座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的社区综合体,以邻里生活、邻里共学、邻里照护、邻里同乐、暖邻工艺五大服务版块,22项创新服务串起养老与育幼的双向奔赴,让“夕阳红”与“朝阳红”在同一片屋檐下交相辉映。芝罘区聚焦老城区养老服务痛点,以蔚蓝邻里中心“一老一小”服务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功能叠加、特色融合”的养老服务新路径,为老城区养老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芝罘样本”。

  代际融合,撬动社区服务新场景

  作为典型老城区,芝罘区老龄化率居全市前列,且面临空间资源紧张、服务需求多元等挑战。芝罘区民政局以蔚蓝邻里中心为试点,将“养老”与“育幼”服务有机结合,打造“一老一小”共享空间——白天,中心开设老年大学课程和兴趣课堂,为老人提供文化活动,同时为育龄前的儿童开设托管课堂和早教课程;傍晚,亲子家庭与老年人共同参与手工制作、主题讲座等互动活动,形成“代际共融”的温馨场景。这种“一老一小”联动模式,既缓解了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又为老年人创造了参与社会、发挥余热的平台,真正实现“从稚子到银发,服务零距离”。

  设施融合,破解老城空间困局

  针对老城区场地稀缺难题,寸土寸金的芝罘区开启“空间精算”模式。通过改造老旧社区闲置用房,建设集“老年助餐、日间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在幸福街道支农里社区,一处不足5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分时段动态设置了老年厨房、文体空间、书画室、心理咨询室、康复理疗区和临时休息房等多功能区,真正实现“空间有限、服务无限”。中心同步嵌入助医、代购等10余项便民服务,让老年人“一站式”满足生活需求。

  服务融合,一餐热饭暖胃更暖心

  在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的“壹家生活社区食堂”,通过动员社区党员和群众志愿者义务参与社区老年助餐点工作,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互助”的自治模式。宝云养老服务中心发挥医养结合优势,设立“健康膳食角”,有针对性研发低糖、低盐、高钙等“定制化”营养套餐。东方老年颐养中心组建3支“银发骑手”队伍,针对辖区内高龄、失能、孤寡、独居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更令人称道的是,在开展送餐过程中,不断扩充服务内容,免费增设了基础医疗服务,如血压、血糖监测等,让“舌尖养老”浸润着城市温度。

  爱心融合,激活特色养老基因

  芝罘区注重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将“银发力量”与慈善元素深度融入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依托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累计建立互助小组2000余个。推行“银龄先锋岗”制度,组织退休教师、医护人员等专业人才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目前已覆盖全区95%的社区,开展服务活动1500余场,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形成“以老助老”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打造“慈善街区”,联动辖区企业、商户设立“老年爱心餐”“爱心驿站”等,为老人提供低成本餐食和暖心帮助,设慈善超市,所有收益都捐赠到社区慈善基金,构建“公益服务—商业反哺—爱心循环”的慈善养老新业态。

  在老城区,养老服务的核心是“融合”——既包括设施与服务的物理融合,更要实现社区情感与社会资源的化学融合。下一步,芝罘区将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为目标,扩大“一老一小”融合模式覆盖面,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慈善街区”等特色项目标准化、品牌化,让老城区既有“烟火气”更具“幸福感”。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