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融媒5月20日讯(记者 姜晓 通讯员 曲治国 摄影报道)初夏时节,一切都充满生机。昨日上午,记者在福山区臧家庄镇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看到一派繁忙景象,产业园管理负责人林永彬正带领几名工人在分拣蘑菇。工人们把一筐筐体态匀称、“戴”着褐色的“帽子”的新鲜蘑菇,按照大小分别装箱,准备发放到周边生鲜超市、蔬菜市场。
林永彬向记者介绍:“去年,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在鲁东大学、福山区农业局的指导下,投资约30万元,以‘果菌间作’模式,在葡萄树下试种大球盖菇,经过半年的努力和等待后,目前大球盖菇已经进入了收获期。”
走进拱棚,一片生机盎然,枝叶繁茂的葡萄树一眼望不到头,枝头上尽是密密麻麻、米粒般大小的果实。葡萄树下一行行田垄里,铺着厚厚的稻草,拨开稻草,一朵朵大球盖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第一茬丰收果实。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据了解,2023年,东泊子村党支部在臧家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烟台全农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对老旧苹果产业园进行品种“腾笼换鸟”、迭代升级,建设百亩新品种葡萄种植基地。目前已进入丰产期,年可采摘葡萄10万公斤,产值超200万元。与此同时,年可提供就业岗位30个以上,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左右。
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被列入福山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试点项目。为发挥乡村振兴引领作用,2024年,烟台全农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常规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果菌间作”模式试点,利用当年10月至来年6月葡萄生产空档期,在葡萄树下土地空间种植大球盖菇,将葡萄生产空档期闲置土地转化成蘑菇培育的“成长田”。该项目的实施,使设施栽培果园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大大提高,由原来的一棚一收,变成现在的一棚两收、一年两收,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据了解,“果菌间作”模式获得全国研究生2023年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一等奖,由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系和顺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福山区先后在张格庄镇利用大樱桃园试点、在回里镇利用葡萄园试点,均获得成功。
林永彬向记者介绍,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红松茸”,是新型食用菌品种,口感脆嫩、鲜味浓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市场需求较大。2024年,东泊子村产业园通过“果菌间作”模式共种植大球盖菇33亩,今年5月9日开始采摘,平均每天可收获500斤左右。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5月上旬每天产量可达到1000斤,预计可带动每亩土地增收1万元左右。同时,可提供临时用工岗位20个以上,增加农户务工收入5万元以上。
通过“果菌间作”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综合效益,而且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提高果品质量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种植大球盖菇的基质是由果树枝条、秸秆、玉米芯等粉碎制作的,有效利用了农业废弃物,并为果园带来了有机肥,一定程度上可改良果园土壤;另一方面,产生的菌糠具有有机肥和菌肥的双重作用,能够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提高水果品质,还能提高果园地温,缩短水果上市期。
臧家庄镇分管农业负责同志表示:“臧家庄镇拥有众多设施栽培农业果园,发展‘果菌间作’模式空间广阔。下一步,我们镇将在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