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由烟台黄渤海新区工委宣传群团部、烟台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美育思政”主题实践课活动《音乐的力量·非遗箜篌的前世今“声”》在学院礼堂举行。中国当代箜篌传承人、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姜秀艳老师带领乐团成员,通过讲解、演奏的形式,展现非遗箜篌的前世今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

随着箜篌演奏曲目《第二圆舞曲》的乐声响起,这场横亘古今的音乐之旅正式开启。三名小乐手指尖灵动、技艺娴熟,通过中国传统乐器将世界名曲演绎得淋漓尽致,箜篌独特的音色为现场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出土的最早的箜篌实物,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姜秀艳老师登台,向大家介绍着箜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她介绍道,箜篌发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数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中,在贯穿始终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箜篌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箜篌逐渐失传。直到近现代,在祖国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通过众多音乐家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箜篌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如今,箜篌已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讲解中,也不时穿插着精彩的表演环节。姜秀艳和乐团成员端坐舞台中央,轻拨琴弦,悠扬空灵的乐声顿时回荡在场中。《袍修罗兰组曲·地》展示着箜篌沉稳而深邃的音色,将观众置身于祖国土地之上,尽显大地的广袤与包容。《楼兰追梦》的旋律响起,瞬间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神秘而遥远的西域,追溯探寻祖国悠久的历史。当《琵琶语》的旋律缓缓奏响,现场的气氛变得温柔而细腻,箜篌的音色如泣如诉,传递出淡淡的思念,诉说着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世界经典名曲《卡门》,箜篌空灵的音色为这首经典曲目注入了东方的神秘与灵动,跨文化的音乐演绎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
从经典曲目到创新演绎,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诉说着箜篌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师生们沉浸其中,内心深处涌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与感慨,演出现场的欢呼声和掌声不绝于耳。


随后,姜秀艳向观众讲述了中国的神秘乐器“瑟”,并与乐团一起合奏《我和我的祖国》,带领观众感知“琴瑟和鸣”的艺术意境。悦耳的雅韵回荡在礼堂上空,美育的弦音传递着对家国的无限深情。全场观众被音乐感染,不由自主地起立齐唱,雄浑的歌声将整场演奏会推向高潮。
活动的尾声迎来了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地登台参与,亲身体验了箜篌的弹奏方法。姜秀艳细致讲解、耐心指导,同学们零距离体会到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魅力,在心中种下了一颗传承的种子。“让箜篌从博物馆走进课堂,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是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的使命。”姜秀艳说。

这场主题实践课,为现场观众带来一次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洗礼,展现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活力。“下步,黄渤海新区将深化‘美育思政’校地一体化实践课开发,联合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课程研发、美育资源地图绘制、社区美育培训等校地共建活动,打造更多沉浸式美育思政课堂,推动学院优质文化资源赋能社区美育,切实以‘美’为笔书写基层思政工作新篇章。”黄渤海新区工委宣传群团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