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首款正向研制的大型无人运输机划破长空,到按照适航程序研制的载重1吨级、具备空投功能的大型无人运输机成功首飞……烟台黄渤海新区积极拓展低空应用新场景,打开低空经济增长新空间。探寻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低空经济“加速起飞”的背后,得益于奏响前瞻规划、产业协同与场景创新的“三重奏”。
2022年,黄渤海新区空天海装备智造城起步建设,这种前瞻性源于其独特的区位禀赋与产业积淀:烟台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空港、海港、航天发射港的城市,具备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产业的先天优势。而黄渤海新区作为烟台市经济龙头,依托“三航”领域(航空、航天、航海)的制造基础,具备将机械、电控、材料等传统产业优势转化为低空经济配套的能力。
数据显示,黄渤海新区已集聚壹通无人机、云都海鹰等多家核心企业,TP500无人运输机实现全球首个正向研制,TR100垂直起降无人机是山东省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无人运输机;TP1000是国内首款按照适航程序研制的载重1吨级无人运输机,填补了山东省吨级适航无人机空白。政策支撑上,黄渤海新区率先落实《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成烟台低空经济产业园,为发展低空经济打造载体平台。

低空经济的本质是制造业的“高阶形态”。黄渤海新区以“三航”智造城为基底,通过三大维度重构产业链:整机制造的国产化突围、配套体系的就地转化、产研融合的创新裂变。
壹通无人机的成长轨迹堪称典范,其TP1000大型无人运输机载重达1吨、满载航程可达到1000公里,已获中通快递等企业30架订单。这种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使新区具备年产百架大型无人机、千架中型无人机、过万架小型无人机的产能矩阵,目标打造华东无人机研发制造高地。


在配套体系上,黄渤海新区“5+2”产业体系与低空经济深度耦合:万华化学、泰和新材等高端化工及新材料企业可以对机身聚氨酯材料、芳纶蜂窝芯材等配套实现有效覆盖,正海磁材、东星磁材、艾睿光电等企业在航空动力、航空光电载荷等方面具备配套能力。这种“50公里产业半径”的垂直生态,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此外,黄渤海新区构建“院所+企业”创新体系,支持本地企业全面对接哈工程、西工大365所等优势院所及无人机行业商协会组织,开展产品型号联合研发、市场推广合作。
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场景落地。黄渤海新区以“陆海空全域渗透”为目标,支持壹通无人机、云都海鹰、翼凯来等区内企业深度参与全市无人机应用场景开发,实现本地场景资源产业效益最大化,并积极拓展海岛物流、海洋牧场物资、海上风电巡检等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场景,推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翻山、跨海”。例如,云都海鹰无人机在山东半岛岸线巡检、山林消防、农业植保等领域积累飞行数据超1000T,为无人机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这不仅验证技术可行性,更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增量。

烟台低空经济产业园效果图
“尽管发展态势可喜,挑战依然十分艰巨。”黄渤海新区低空经济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需要加快破解低空经济的进阶密码——建立工作机制,以系统思维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路径等,统筹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加快布局、加速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无人机指挥和监测体系平台,有序建设通用机场等设施,科学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强化应用示范,聚焦现代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积极开发应用场景、推广先进技术,推动低空经济与本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此外,培育经营主体,共同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从TP500划破长空的轰鸣,到低空经济产业园的集群崛起,黄渤海新区正以低空经济为支点,诠释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态的重构、场景的革新与制度的创新。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