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故事 | 镌刻在时光里的青春记忆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2025-05-14 09:18

  【编者按】岁月是一首无声的歌,在时光的流转中,总有一些记忆被反复吟唱。母校,就是那永不褪色的旋律,无论走得多远,历经多少风雨,每当回首,那份镌刻在青春里的温暖与感动,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张海艳与母校的故事,感受那段难忘的岁月。

  作者:张海艳
  九七粮食加工一班
  目前就职于山东新科信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那群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少年身影,仿佛在时光中若隐若现。

  离开母校——如今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已有二十余载。这期间,我虽未如毛主席那般历经千山万水的磅礴征程,却也在岁月的长河里,饱经风雨,历经诸多变迁。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悄然流逝,年龄渐长,然而,对母校的印象却愈发清晰,思念之情也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浓烈。

  

   我是九七级粮食加工一班的一员。

       犹记当年,班主任乔玉光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悉心的教导,引领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检验专业的邵玉英老师,严谨细致,将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电工专业的陶传蔚老师,用他的智慧和耐心,为我们打开了电气世界的大门;通风专业的王明祥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奥秘;建筑基础专业的邵华为老师,以扎实的学识为我们奠定专业基础;制图专业的常芳老师,用妙笔勾勒出知识的蓝图;金工专业的王强老师,传授实用技能;政治专业的陈涌老师,启迪我们的思想。彼时,张大好校长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班,54位同学怀揣着梦想相聚一堂。班长张凤喜、体委张汉军、文艺委员王琦,他们活跃在学生会,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

  而我,有幸成为《春雷报》社的编辑,后担任社长,在指导老师曲云丽的关怀下,与同学们通过《春雷报》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感悟。

  △ 我与文学社的师弟李林、竺爱林、古新江

  那时的校址,位于烟台芝罘区世回尧街道。学校的大门,庄重而质朴,它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踏入校门,右手边的操场,是我们挥洒汗水、释放活力的乐园。左手边的宣传栏,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每周,我们都会齐心协力,精心组织更新墙报,有人负责设计版面,用创意构思出独特的布局;有人擅长绘画,用画笔勾勒出精美的图案;有人文采斐然,编写精彩的文字内容,每一期墙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

  再往里走,右拐便是教学楼,教学楼前的“烛光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课间,我们常在此聚集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亭子间。亭子脚下,一潭池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我们青春的面庞。

  池边的小山,郁郁葱葱,我和舍友曾在此合影留念,那时触景生情,我写下了《烛光亭》一文,发表在《春雷报》上,文章里有对 “烛光里的妈妈” 的深情,也有对家浓浓的思念。

  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用心良苦:一个周末举办交谊舞会,优雅的音乐响起,同学们翩翩起舞,在舞步中增进友谊;另一个周末放映电影,大家齐聚一堂,沉浸在光影的世界里。这些活动,均由负责老师和学生会的同学们精心组织。

  每年元旦,班级里的茶话会更是充满欢乐。我们将桌子排成两边或围成一圈,摆满花生、瓜子、辣花生豆等美食。有才艺的同学纷纷登台表演,唱歌、跳舞、朗诵、小品……各展所能,自娱自乐,玩得不亦乐乎。

  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成为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2023年9月,我送儿子前往烟台大学,借此机会,特意回到母校。学校环境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学校从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升级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当年的老师们,大多已退休,校园里满是新的面孔。但当听到朋友说他们家孩子考入母校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母校的蓬勃发展深感骄傲。

  回首往昔,母校已走过五十载风雨历程。这五十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在风雨的洗礼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五十年的辉煌成就,是沧桑岁月与激昂凯歌共同谱写的壮丽篇章;五十年间,培育出无数精英人才,桃李芬芳满天下。母校,是知识的摇篮,给予我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力量的源泉,赋予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梦想的孵化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饮水思源,作为校友,我对母校的培育之恩,充满深深的感激。同时,我也始终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与发展。衷心祝愿母校,能够积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未来的征程中大展宏图,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再创新辉煌,续写新华章!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