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时光的长河中,母校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精神传承的纽带。今天,校友郭新章以温暖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对父女的母校寻根之旅。
父亲以37年的职场成就引发女儿的崇拜与好奇,而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从创始地的古朴旧宅,到变迁后的校址,再到如今现代化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新校区,每一处足迹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文中既有对往昔校园生活的深情追忆,展现出师生间真挚情谊;又有对新校区朝气蓬勃、充满人文气息的生动描绘,见证着学校的蓬勃发展。
这场跨越时空的旅程,不仅解开了女儿对父亲成就的疑惑,更实现了两代人精神的共鸣与传承。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以及那份历久弥新的母校情怀。

郭新章: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原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八三级会统一班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山东烟台啤酒有限公司,历任公司会计,团委书记,供应处长,销售公司经理,副总经理,兼任青岛啤酒营销中心山东省区副总经理。于2022年底退休。
社会兼职及荣誉
烟台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荣誉会长;烟台市芝罘区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政协烟台市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委员;烟台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烟台市财经委员会委员;烟台市十大杰出青年;烟台市劳动模范;中国酒业协会优秀营销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厂长经理。

要讲父女关系,我家女儿对我这个父亲的崇拜,或许已达至高境界。悠悠岁月里,我沉浸在这份崇拜带来的幸福中,满心都是温暖与满足。
女儿之所以崇拜我,并非仅仅因为我赋予她生命,也不是单纯依赖我提供的物质条件。真正令她折服的,是我长达37年的企业奋斗历程,尤其是那27年在营销管理领域的深耕细作。这段岁月里,我捧回了琳琅满目的奖状、奖杯、奖章与证书。每一份荣誉背后,都镌刻着我对企业的赤胆忠诚、对员工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品牌的独到见解。
女儿见证了我在公众媒体上的风采,目睹我精心打造卓越营销团队的全过程,也读过我发表的一篇篇评论文章,更看到经我悉心培育的年轻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营销精英。
她眼中的我,仿佛有着无尽的能量与智慧。崇拜之余,她心中也藏着深深的疑惑: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专生,如何能在工作中展现出如此强大的能力、高超的水平?这对她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而对于我女儿这个伦敦大学学院(UCL)经济学硕士毕业,正踌躇满志准备回国开启职业生涯的年轻学子来说,那所改变我命运的母校——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宛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她一探究竟。
带着这份疑惑与好奇,我和女儿踏上母校之旅——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2021年金秋十月,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我们迎着初升的朝阳,驱车来到烟台市牟平区城东邵家塂村的张颜山旧宅——母校的创始地。
几栋民国初年的建筑,古朴中透着宏伟,典雅间彰显大气。1975年,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在此建校,如今这片古建筑群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院内,曾经的教室、课桌、讲台早已不见踪影,唯有院中的石榴树,依然挺立,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当年,首批粮校人正是在此汇聚,怀揣梦想,扬帆起航。
女儿不禁感叹:“您的母校,出身高贵,后世注定不凡呀!”这话确实不假:母校选址民国初年染料大王张颜山的旧居,粮校人不仅为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所震撼,更被张颜山先生的创业精神深深感染。当年的张大好老师,后来成为学校前党委书记,便是传承这份精神的典范。
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母校的第二校址——芝罘区世回尧街道,这里承载着我求学追梦的青春岁月,如今母校已搬迁,校舍成了芝罘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公场所。
与充满历史韵味的张颜山旧居不同,这片校区展现出七八十年代中规中矩的建筑风格:三四层的楼房与几排平房相互映衬。当然,与我在校时相比,变化巨大:学校大门从北门改到西门,曾经世回尧村的菜地,如今已变成甬路和公园;学校南端的大高坡被夷为平地,连同拆除的食堂,一座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
疫情过后的机关大院,静谧无声,唯有参天杨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我们父女先来到校园北端的一栋四层建筑前,当年的灰色墙面如今已刷上粉红色涂料。
我向女儿介绍:“这是当年的干训楼,也是粮食职工中专,烟威地区粮油战线的干部都曾在此轮训。后来我才知道,粮食职工中专与母校虽隶属不同,但资源共享,许多老师都是从粮校调过去的,像刘明杰、马廷义、李勇等老师,我都很熟悉。”
往南走,第二栋楼曾是学校老师的办公场所。站在楼下,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敬佩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那短暂的两年学习时光,我与母校的老师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作为社会青年考生,我的年龄与不少老师相近,加上社会阅历的积累,让我与老师们交流毫无障碍。我曾向政治处姜敬国主任求取墨宝;与王建文老师一同参加法律自学考试;和常青、胡新庄老师探讨人生的意义;因李建斌老师母亲早逝,我还让母亲帮忙给李老师的弟弟做棉袄;与徐鹏老师、刘庆信老师一起前往驻军慰问演出,为徐海芝同学伴奏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女儿听着我滔滔不绝地回忆往事,满脸惊讶。在她的生活圈子里,能与老师建立如此亦师亦友关系的人,实在少见。
我们转身来到第三栋楼——那座三层九间的教学楼。我带着女儿来到二层东头,这里曾是我们八三会统一班的教室。门锁着,屋内空无一人。我站在门外,透过玻璃窗,凝视着屋内的一切,四十年前的场景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早自习时,同学们自觉来到教室,短短90分钟,前60分钟复习功课,后30分钟练习珠算。算盘珠子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节奏一致,我们齐鲁珠协的考级证书,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获得的。
说到珠算,当年上课的情景,也一幕幕清晰起来:刘义昌老师那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面容立刻浮现在眼前;赛纯序老师高大的身影,略带沙哑的声音,为我们讲授《财务管理》;黄性清老师不仅苗条漂亮,讲起课来更是悦耳动听,她讲授的《工业统计》,深受同学们喜爱;相比之下,李乐锋老师的潍坊口音浓重,听他讲课得格外认真,但他风趣幽默,亲和力十足。
在这些专业课老师中,吕秀娥老师则总是一脸严肃,操着“莱阳普通话”,耐心讲解《会计原理》和《商业会计》,她是教我们时间最长的老师,在我心中,吕老师更像一位贴心的大姐,胶东女性纯朴、贤惠又不服输的品质,在她的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资金来源”到“资金占用”,从“增减记账法”到“借贷记账法”,每一堂课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公共课老师中,杨新治老师的语文课和书法课,更是魅力非凡。他被同学们称为“三标”老师——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书法字帖、标准的模范丈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还有倪铁城老师带着福建口音讲《哲学》;徐寿荣老师操着“海蛎子味儿”的大连普通话讲《政治经济学》;施美章老师,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施阿姨,她用上海普通话,将枯燥的线性代数、大数定理、概率论等知识,化作温柔甜美的语言,缓缓送入我们心间……
我久久地盯着教室的讲台,眼眶渐渐湿润,视线也变得模糊。女儿轻声说:“爸,您哭了……”
我们下楼来到楼前小广场,曾经的操场如今已变成美丽的花园。看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和郁郁葱葱的冬青,当年运动场上的热闹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张大好老师、栾培涛老师、李学芝老师带领同学们上体育课,哨声嘹亮,口令清脆;课余时间,篮球健将们在简陋的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高大帅气的耿建敏老师、丁建军老师格外引人注目,基建处的王世耀老师则是专业的裁判和教练。
学校东侧高处的四层宿舍楼,一楼是教职工宿舍,二楼、三楼分别住着八二级、八三级男生,四楼是女生宿舍。那时没有暖气,没有风扇,每层楼只有公共卫生间。站在我曾住过的“317”宿舍门口,与八位室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如珍贵的老照片一一在脑海中浮现。
那两年的粮校时光,虽如白驹过隙,却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今日重游母校旧址,目之所及是校舍的变迁,心中满是对母校的思念与感激。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并非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而是母校教职员工如慈母般的关爱与无私的付出。
第二天清晨,我和女儿满怀期待地驾车前往母校的新校区——位于烟台市高新区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远远望去,一座雄伟壮观、坐西朝东的大门气势恢宏,双向六车道宽敞平坦,仿佛张开双臂,热情欢迎每一位来访者。向门卫说明来意后,我们朝着会计系——如今的会计金融学院教学楼走去。
校园里,中心大道宽阔笔直,宛如一条坚实的脊梁,串联起校园的各个角落。大道两旁的校友林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校友们与母校的深厚情谊,又似在分享着各自人生路上的精彩故事。一片片绿荫下,仿佛藏着无数温暖的回忆,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吕秀娥老师和宫国学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交谈中,我们的话题主要围绕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升格后的巨大变化展开。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母校从一所中专学校成功升格为普通高校,发展成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昔日单一的粮油专业,如今已拓展为会计金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学校以“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以“好学、慎思、致用”的学风,引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以“明德、立信”的校训,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人生道路。
两位老师与我们一同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会计系的现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发展前景。我们由衷地为学校和系部的蓬勃发展感到欣喜与自豪,也对老校友们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情谊表示深深感谢。
短短不到两天的母校之旅,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女儿而言,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精神传承教育。
这趟旅程,不仅解开了她心中对我能力的疑惑,更让她从骨子里继承了我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基因。此刻,阳光下,秋风中,站在学校门口,女儿满怀深情地大声朗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