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生产一线,班组工人精益求精,认真打磨每一件产品;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人才、岗位能手思维的碰撞中激荡出创新的火花……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处处可见劳动者的拼搏身影。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珍贵品格。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全面实施“业达工匠”建设工程,用心用情为奋斗者深耕培育沃土,广搭建功舞台,营造关爱生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区建设中熠熠生辉。
生产一线诠释“工匠精神”
入职8年,他从技术员升为生产技术科长;2年后,成为公司产业质量“把关人”;从业20年,他带领技术团队持续开展新品开发、装备研发、节能增效等项目千余项……这是大丰工业(烟台)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林余德的工作履历。
“这是我们研发生产的轴瓦,是内燃机必不可少的‘心脏’零件,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工程机械到渔业船舶、铁路机车,都离不开这小小的金属片。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优化产品工艺、品质、性能。”林余德说。

作为轴瓦的升级产品,镶边瓦存在工艺复杂、清洁度差的问题。为此,2022年,林余德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对镶边瓦进行重新设计,经过30多次反复验证,创新实现挂边瓦结构,有效节省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也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一点一滴,一步一印。林余德在生产一线发光出彩,带领团队研发轴瓦扁油孔自动冲压装置、主导开发涂层止推片等产品,每年为公司增收800万元以上。
对于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工匠,怎样才算“工匠精神”这一问题,林余德认为好工匠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即在工作上能瞄准一个方向,往深处钻研业务,对待工作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

林余德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业达工匠,是黄渤海新区总工会着力激发职工创新动能、让技术工人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工匠人才竞相成长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黄渤海新区总工会扎实开展工匠人才培育和选树工作,一大批职工创新人才从一线生产岗位成长起来,推动产生了一大批发明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工作室激发企业活力
最近,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张峻华创新工作室的橱窗里,又多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黄渤海新区十佳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我们创新工作室,创新就是潮流。”2013年,以张峻华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旨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孵化工匠人才,力求打造一支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技工队伍。
“芳纶纸看起来跟普通A4纸差不多,但它具有绝缘、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以其为原材料的芳纶蜂窝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张峻华说道,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产品一直被欧美等国垄断,国内难以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团队的力量。如果人人能创新,人人爱创新,还有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呢?”如今,民士达拥有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纶纸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成为世界第二个、全国首家成功生产出芳纶纸的公司。12年来,张峻华创新工作室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5项,为公司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在创新灵感的激发下,黄渤海新区57个以一线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将继续通过发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立足企业挖掘各个创新工作室特色,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将职工创新工作室打造成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大舞台。”黄渤海新区总工会负责人表示。
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红彤彤的证书,是对奉献者最美的注脚;响彻会场的掌声,是对奋斗者的崇高礼赞……4月29日,烟台黄渤海新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召开,大会表扬了业达工匠、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业达小工匠、十佳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先进集体和个人。
时代发展呼唤工匠,社会进步需要工匠。自2020年以来,黄渤海新区总工会全面实施“业达工匠”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机制政策、夯实育才平台、创新梯次培育新模式,打造“业达工匠”孵化基地、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人才培养等匠心工程,引领激励各行各业劳动者在一线创新、一线成才、一线立功。
“我们着眼于发挥劳模工匠人才集聚辐射效应,以制度体系创新筑牢工匠培育之基,构建了完善的业达工匠建设工程体系,涵盖了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评选、职工技能运动会、工匠孵化基地建设等创新孵化平台。”黄渤海新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每年共设立100万元的专项孵化资金,落实创新工作室的建设,构建“3+Y+N”激励机制,即“首次创建奖补+每年考核补助+多项奖励机制”。

截至目前,黄渤海新区共培育出“齐鲁工匠”1人、“烟台工匠”8人、“业达工匠”56人;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57个;奖励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183项,培养各级职工技术创新能手300余人;从各级工匠、职工技术创新能手中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山东省劳动模范18人、烟台市劳动模范45人,带动全区广大职工积极开展技术改革创新7000余项,为企业增收节支近4亿元。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