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带有“堡”(pù)字的地名不在少数,比如“三十里堡”“五十里堡”“六十里堡”等。这些地名看似并不复杂,但背后却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向前追溯,它们基本都与古代的官道有关。本期“走遍黄渤海”栏目就带大家走进潮水镇的五十里堡村,直观感受一下当地的人文底蕴。
因古官道上的急递铺而得名
根据字典的解释,“堡”在读作“pù”时,其含义等同于“铺”,指的就是古代“驿递交通体系”中急递铺。所谓急递铺,可以通俗理解为一种主要用于传递官方文书的驿站,其设置在官道沿线,通常每十里一铺。
按照史志资料的记载,旧时蓬莱(登州)通往福山的古官道,就从“五十里堡”村经过,而这里又正好是在蓬莱城区以东五十里处,因此也设有急递铺。明朝初期,先民迁此建村,就以这一地理特征将村庄命名为“五十里堡”,后来也省略称作“五十堡”。该村以东十里的“六十里堡”,亦是相似缘由而得名。

在过去,途经五十里堡村的那条古官道长期具有“交通干线”的地位,人来车往,相当热闹。但后来随着新式公路的修建(另选新址,不经过五十里堡村),古官道原有的功能被取代,逐渐沦为普通的乡间小路,淡出人们的视野。
古官道本身虽已今非昔比,但当年繁盛的场面,却通过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深度融入到五十里堡村人的记忆当中,不少老人都能绘声绘色讲上一段。
此次来到“五十里堡”村,我们在当地76岁老人赵大洲的热情引导下,实地参观了保留下来的一段古官道旧址。据他介绍,过去在道路旁边曾建有不少馆舍店铺,稍远处还有一座规模高大的黄土台,如今这些建筑已难寻旧貌,但当年用于公差饮马的一口“官井”至今仍存,成为古官道悠久历史的见证。
两棵古树的地标故事
除了古官道之外,五十里堡村的深厚底蕴还体现在村里的两棵古树上,它们的品种为银杏,皆已纳入烟台市二级保护古树名录,就生长在古官道旧址以北不远的一处院落当中。

这两棵银杏古树有雌雄之分,东西并排,雄株居西,雌株居东。根据林业部门公布的资料,雄株的树高为18米,胸围370厘米,冠幅21.5米;雌株的树高、冠幅与之相同,胸围则为320厘米。由于两者本身就比较高大,加之又并排相邻而生,因此整体形象更显壮观,从很远处就能望见,如同五十里堡村的天然地标。
两棵古树具体有多少年树龄?这一点并无原始文字记载,林业部门所推测认定的树龄为350年至400年之间。据赵大洲介绍,古树所在的院落曾建有古庙,历史在500年左右,相传古树就是建庙之后种植,以此推算,其有三四百年的树龄也属正常。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已历经沧桑,但两棵古树依旧生机盎然。我们此次到访时,树上新芽早已冒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绿意葱茏的景象。

赵大洲介绍说,在上世纪中段,古庙所在的院落一度改为学校,连续几代村民儿时都曾在此读书,因此对两棵银杏古树感情更为深厚。那些常年在外的游子们,每当回到五十里堡村时,往往都会专门去看一眼古树近况。
而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这两棵银杏古树的知名度如今已超出了五十里堡村的范围。近年来,时常有游客慕名自驾前来参观。尤其是在深秋满树金黄时,这里更是俨然一处网红打卡地。
传统民居里的岁月留痕
五十里堡村的第三个看点,则在于村里的传统民居(古屋),而这还要从村里的姓氏说起。

据了解,五十里堡村规模不大,全村200余户人家,有赵、孙、梁、曹、姜等多种姓氏。其中,赵氏家族在晚清时期曾出过一位名叫赵岳修的人物,他曾入仕为官,长期在两广任职。发达之后,赵岳修在故乡建起了一座气派的宅院,人称“官家”。此外,清末民初之际,该村还出过一位名叫姜文璜的商人,他因闯关东从事药材生意而致富,后来也曾在五十里堡村大兴土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以上历史渊源,五十里堡村保留下来不少传统民居。此番在赵大洲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其中两栋有代表性的院落。青砖灰瓦的门楼、图案精美的雕刻、排列整齐的拴马石,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乡村旅游日渐走热,拥有古树古屋古官道的五十里堡村,在此方面显然很有发展潜力。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该村党支书孙莲宦和赵大洲老人都表达了通过发扬历史文化来推动乡村旅游的愿望。“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能多了解这些历史,也欢迎外面的朋友来五十里堡村做客,实地参观古树古屋古官道。”他们说。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