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烟台黄渤海新区坚持创新驱动,重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出以众多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优秀科技企业群,带动全区整体科技实力不断攀高。
全社会研发投入再创新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活跃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日前,区内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4年的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相关企业普遍在研发投入方面交出亮眼答卷,呈现出旺盛的创新活力。
以化工新材料龙头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根据年报信息,该公司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45.5亿元,主要围绕现有装置迭代升级、高端化工新材料突破、电池材料技术攻关、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

深耕红外、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领域的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也以市场方向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对产品进行技术完善和革新。年报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8.61亿元,同比增长25.96%。
此外,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的研发投入总额也均保持稳增态势,同比分别增长 23.22%和34.82%。
在推动上市公司等重点企业加速释放创新活力的同时,黄渤海新区还强化梯次培育,2024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3家,总数分别突破800家、1400家。在多方位的推动下,黄渤海新区当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GDP比重达3.3%,创历史新高。
知识产权指标持续提升
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是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直观体现。在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的支撑下,黄渤海新区科技创新动能澎湃,相应指标实现持续提升。
在此方面,区内的上市公司依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以睿创微纳为例,年报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85件,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达398件。其中,2024年2月,该公司成功获得“一种减反射微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发明专利授权。该技术通过多层微结构阵列设计,减少光学器件表面的菲涅尔反射,提升光能利用效率,可广泛应用于红外热成像设备的光学窗口。

龙源技术2024年的知识产权同样实现质效双升。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新增发明专利32件,累计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57件,联合主导编制的IEC国际标准《锅炉火焰检测系统技术规范》已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上述企业的亮眼表现,也成为黄渤海新区澎湃创新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835件,高价值专利拥有量2508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4.62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0.63件,相应指标皆在省内位居前列。
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
在创新活力的激发下,黄渤海新区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也取得明显成效。

就万华化学而言,年报显示,2024年该公司持续开展各园区装置优化和技术迭代,开发并投用超低盐酸比等多项新技术,逐步突破装置运行瓶颈,在显著降本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再提升,保持万华MDI、TDI 产品全球领先优势;POCHP装置单套产能达到世界最大;多元醇新工艺投用,各项指标位居行业领先;开发多款高端聚烯烃产品,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此外,该公司还持续突破精细化学品、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POE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打破国外垄断;VA全产业链成功开车,正式进军营养健康领域;柠檬醛、特种异氰酸酯、聚氨酯固化剂等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运行情况良好;膜材料、水性材料等不断推陈出新,成功进入多家行业头部客户。
睿创微纳则通过科技创新,持续推动自身在红外、微波、激光领域的布局。其中,在非制冷红外器件方面,该公司于报告期内完成了世界首款6μm640×512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红外产品全面进军消费电子领域打下技术基础。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释放,黄渤海新区的整体实力也实现稳步提升,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37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烟台黄渤海新区工信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