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烟台女警是个细节控,“抽丝剥茧”锁定125名逃犯

大众新闻 2025-04-21 10:58

4月9日上午10点,烟台市牟平区一处胡同内,一辆沾满泥渍的小型货运车静静停在居民楼下,不远处,烟台市公安局牟平分局刑事侦查大队资料中队副中队长魏炜和同事已蹲守近两个小时。随着单元门“吱呀”一声推开,一个短发女人低头快步走向运货车——监控画面中那个疑似“男性”的身影,此刻终于现身。

“行动!”魏炜和同事迅速上前,亮出警官证,“牟平公安分局。你是李某某吧?”这是她接手侦查研判工作以来,锁定的第125名逃犯。面对突如其来的抓捕,女人脚步一顿,眼底闪过一丝惊诧,继而仰起头长叹一声,伸出双手配合民警戴上手铐。

“这个逃犯的伪装几乎以假乱真。”参与办案的民警王磊清晰记得,这名嫌疑人首次出现在视频画面时,利落短发、运动裤搭配刻意佝偻的身形体态,每个细节都精准复刻出典型的男性特征,“但因为她脖子上有和我们追缉的逃犯相同的刺青图案,我们当时还怀疑此人可能是同案人员。”

然而,以男性性别为基准的信息比对持续碰壁,案件侦破一度陷入僵局。“不妨试试切换性别再次比对!”魏炜提出这一大胆的新思路。果不其然,性别转换后,目标身份很快被确定下来——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在逃嫌疑人。

“魏炜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不仅懂怎么用数据‘抽丝’,更会从日常生活细节里‘剥茧’。”说到这儿,王磊眼睛一亮,像是突然想到什么,右手指向桌子旁边的垃圾桶,“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垃圾桶,都能成为她破解迷局的切口。”

2023年寒冬,潜逃26年的命案嫌疑人刘某在牟平现身。此人以拾荒为生,长期昼伏夜出,可用视频画面十分有限。为尽快抓住刘某,魏炜带领团队日夜鏖战锁定其活动范围。“此人反侦查能力强、善于伪装,但只要来到了我们辖区,不论下多少功夫,我们都会找到他!”然而首次布控时,在预计时间范围内,刘某却迟迟没有出现,10分钟、20分钟、40分钟……

“到底是哪里有偏差?”回到研判室,魏炜紧盯监控画面陷入沉思。她回忆,当时不知过了多久,身体突然打了个冷战,鼻涕流出来,她拿起纸巾擦拭,正要扔纸团的手却怔在了半空——垃圾桶是空的。

“空垃圾桶有什么不妥吗?”“按照惯例,夜班同事会清空垃圾桶,说明当时已是第二天早上。”魏炜告诉记者,那一刻,她猛然意识到:拾荒者需要翻找装满的夜间垃圾桶,耗时必然增加!

魏炜重返布控区域,沿嫌疑人必经路线逐个清点垃圾桶数量,亲手翻找,在腐臭的残羹间重新拼出嫌疑人的作息表。次日凌晨,当表盘上的指针刚刚划过1点50分,刘某如期现身,20多年的逃亡之路正式画上句号。

“如果说技术是一辆车,那么魏炜就是司机,车行驶得好不好,司机很重要。”提及对魏炜的印象,王磊有说不尽的话,“而且最可贵的是,她这辆‘车’里永远备着张‘地图’——有人迷路时,她能以专业和技术作笔,把地图上的正道一寸寸描红,带迷途者归家。”

这一手“描红”的功夫,曾跨越四千多公里季风带,指引一名在东南亚湿热长夜里徘徊了7年的少年觉醒归正。

2018年,19岁的杜某因涉嫌寻衅滋事潜逃至东南亚。作为办案民警,此后7年间,魏炜持续关注杜某父母情况,一有时间就用各种方式劝说。今年1月,杜某父母终于被感化,主动提供了杜某的境外联系方式。当家的温暖跨过国界,当法理的明灯穿透迷雾,流亡7年的杜某最终选择踏上归途。

见到魏炜时,杜某止不住地哭起来:“谢谢你魏警官,我已经很久没有呼吸到这么自由的空气了。”魏炜拍拍杜某肩膀,没有说话,她想,那些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大量的侦查研判工作,让魏炜的眼睛时常感到酸涩,很容易流泪,防蓝光眼镜成了她的固定“工作搭档”。她的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对她越来越理解、支持,她常说,孩子们以自己为榜样,自己更要继续加油。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 陈瑞阳 大众新闻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孙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