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用地,是国家为了保障重大项目配套的工棚、办公用房或施工道路等用地需求而设置的临时用地。
近年来,福山区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一个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问题也随之产生:怎样既做好了重大项目临时用地保障,又保证了临时用地“颗粒归仓”?
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把好“审批”“使用”“复垦”三道关口的管理思路应运而生。
福山区自然资源局总结试点了“三关监管法”,创新临时用地审批和监管模式,解决了临时用地“不临时”与“少批多用”“批东用西”问题。
2021年以来,福山区共办理临时用地审批18个批次,面积757亩,其中,正常使用4个批次,面积154亩;正在复垦或征收2个批次,面积10亩;已按时完成复垦或征收12个批次,面积593亩。
福山区在保障老岚水库、潍烟高铁、荣乌高速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临时用地需求的同时,又避免了发生超范围用地、改变用途、超复垦期用地等违法行为。
监管上“云”数据入“库”
科技引领执法巡查更“智慧”
近日,在福山区高疃镇德龙烟铁路临时用地项目现场,福山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刘昊正在用无人机对该区域开展常规巡查,现场拍摄的数据将被录入福山区临时用地数据库中,实时更新,成为下一步工作监管的依据。

据了解,自2022年开始,福山区自然资源局已着手建立区级临时用地数据库,是烟台市率先建立临时用地数据库的区市。到目前,福山区临时用地数据库里已存有2021年以来审批的临时用地数据18宗,每宗临时用地的审批时间、使用期限、地块位置、使用单位等信息一目了然。
通过临时用地数据库,福山实现了临时用地管理数字化、可视化、坐标化。该数据库同时与全区建设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土地调查现状、生态红线、林地一张图、国土空间规划、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等数据库互联互通。通过数据联动,一键实现临时用地与众多用地数据的叠加分析,查清临时用地范围内的地类面积、林地面积和权属状况等信息。
由于人工巡查具有视野局限性,对超范围用地不能做出清晰判断。为此,福山区自然资源局借助航测无人机对每个未复垦临时用地配合季度巡查进行航飞,并与测绘仪器RTK测绘数据相结合,不仅能直观地发现超范围用地行为,而且能精准计算出超范围用地面积,为临时用地巡查装上了“电子眼”。
增打“制度补丁”建立巡查制度
审批监管流程更规范
2024年3月,《烟台市福山区临时用地审批管理规范》印发实施,福山区成为烟台市第一个出台临时用地审批管理制度的区市。
记者了解到,该文件不仅明确了临时用地区级审查流程和各部门审查职责,而且将审批要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改变了以往流程模糊、审批不规范的困境,也为用地方申请用地提供了清晰的指导目录。
与此同时,为加强临时用地审批,福山区自然资源局成立内部审查小组,相关科室根据职责严格审查临时用地申请有关材料,做到不符合临时用地申请条件的一律不批、材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
福山区自然资源局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对全区所有未复垦临时用地开展实地巡查,将是否出现超范围用地、改变用途、修建永久建筑等行为作为查看重点,并做好巡查记录,留好现场照片,为规范管理采集翔实数据。
巡查发现违法用地线索,立即在现场向项目方反馈,督促其立即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或整改不配合的,坚决启动违法用地处罚程序。
提前介入过程,纳入诚信系统惩戒
确保复垦环节“还”的结果
及时下达复垦提醒函。对使用到期处于复垦期的临时用地,在使用到期前一个月、复垦期中期、复垦期末期等时间节点下达复垦提醒函,持续提醒用地方尽快完成复垦并验收。对正在复垦的项目,提前介入复垦过程,安排专人指导项目方按照复垦方案标准开展复垦,避免出现复垦不达标返工情况,临时用地的复垦实现了从“慢一拍”到“快一步”的根本性转变。
针对超复垦期未复垦的临时用地,福山区自然资源局及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对于仍不整改的,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行政处罚程序。
同时,设立临时用地区级黑名单制度,对到期未复垦的临时用地通过网络媒体对失信企业予以曝光,倒逼用地方加快复垦。经多次催促无效的,由福山区自然资源局没收复垦保证金,代为完成复垦。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