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屏幕成了许多学龄前儿童的“标配”。动画片、早教App、短视频……这些内容以鲜艳的色彩、快速的节奏和超强的互动性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让不少疲惫的家长找到了片刻的喘息机会——“电子保姆”应运而生。然而,当孩子的屏幕时间越来越长,家长们也开始担忧:这样下去,孩子的视力、注意力、社交能力会不会受影响?
“电子保姆”为何如此受欢迎?对许多家长来说,电子设备是“带娃神器”。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时,一部动画片能迅速让其安静下来;识字App、英语启蒙课程让家长觉得“孩子没浪费时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父母也需要短暂的休息,屏幕成了最便捷的“临时托管”利器。
然而,这种便利背后隐藏着风险。有专家建议,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应避免使用电子屏幕,2至5岁的儿童每天的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但现实是,许多孩子的屏幕时间远超这一标准。
儿童过早或者过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当其冲的是视力损害。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近视低龄化。快节奏的动画和游戏会降低孩子对书本等静态内容的兴趣,影响专注力。长时间被动接收屏幕信息可能减少孩子与人的交流机会,影响语言发育。习惯了即时满足的娱乐方式,孩子可能更难接受现实中的延迟满足,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然而,在数字时代,让孩子完全远离屏幕几乎不可能,甚至可能使其在社交中“落伍”。放任自流又怕影响健康和发展,让许多家长陷入两难。
如何警惕“电子保姆”变成“成长杀手”?我们首先要设定清晰的规则,从时间和内容上进行限制。比如与孩子约定每天不超过30分钟,优先选择互动性强、节奏较慢的优质内容,吃饭、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屏幕,保护视力、保证睡眠质量。
还要提供替代活动。孩子沉迷屏幕,往往是因为现实中没有更有趣的选择。家长可以尝试多种方式进行替代。比如亲子共读,用生动的绘本故事替代动画片;再比如户外游戏,跑跳、玩沙、观察自然,既能消耗精力,又能促进感官发展;还可以进行创意手工,如画画、搭积木、做黏土等,锻炼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如果父母自己整天刷手机,却要求孩子少看屏幕,显然缺乏说服力。因此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从手机中解脱出来,给孩子高质量陪伴。总之,家长要利用科技,而非被科技控制,选择“慢节奏”内容,避免下载短视频类App,选择故事性强、语言优美的动画或音频。陪孩子一起看,适时提问,增强互动性。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成为童年的主要玩具。与其焦虑“该不该给”,不如思考“如何给得更有价值”。真正的早教不在屏幕里,而在真实的世界中——在父母的陪伴里、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在和小伙伴的嬉戏间。(记者 杨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