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烟海e家与烟台毓璜顶医院联合主办的“名医讲堂”开课,该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慧走进直播间,此次讲堂聚焦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至少会遭遇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这些疾病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
功能性胃肠病又称为脑-肠互动异常,是一种有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有时是对内部或外部刺激适应不良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溢奶/呕吐、腹绞痛、便秘、腹泻、总体消化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如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粘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改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解功能异常等。
李慧介绍,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与年龄有着紧密联系,通常呈现出慢性或复发性的特点。其中,婴儿反流、婴儿绞痛、功能性便秘、婴儿排便困难与功能性腹泻是比较常见的5种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由于患儿无法直接描述疼痛,缺乏慢性疼痛生物标志物,这使临床评估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那么,该如何识别和应对功能性胃肠病?
婴儿反流
婴儿反流是指胃内容物的逆向运动,咽下的食物或分泌物不自主地回流至食管、口腔和鼻腔,是小于1岁的婴儿中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判断标准
3周~12月龄的婴儿必须满足以下2项条件:
每天反流2次或更多,持续3周以上或更长时间;
无呕血、误吸、呼吸暂停、生长迟缓、喂养或吞咽困难、姿态异常。
应对策略
不需要使用药物,调整喂奶和餐后的体位,添加辅食时逐渐引入稠厚的食物。
婴儿绞痛
婴儿肠绞痛是指婴儿早期出现的长时间哭闹和难以安抚的一种行为综合征,是1~4月龄内婴幼儿常发生的功能性肠病。
诊断标准
以临床诊断为目的,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症状开始和停止时婴儿小于五月龄;
婴儿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的长时间哭闹、烦躁、或易激惹,看护人无法预防或安抚婴儿;
无生长迟缓、发热或者病态的证据。
应对策略
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关键在于教育和安抚父母,帮助他们理解这一阶段的正常性,可尝试哭闹前腹部按摩或热敷。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除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疾病及药物性因素以外所引起的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95%。
诊断标准
小于4岁的儿童,至少符合以下两项条件,持续时间达1个月:
排便次数为每周2次或更少;
有粪便过度潴留史;
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粪便史;
有排粗大粪便史;
直肠中存在大团粪块;
在学会如厕排便的儿童,可采用以下额外标准:
在学会如厕排便后,出现大便失禁至少每周1次;
有排粗大粪便史,甚至可能造成厕所堵塞。
应对策略
饮食改变和排便习惯是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主要诱因,做好排便训练和臀部护理,鼓励孩子多运动并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可使用非刺激性的轻泻剂。
婴儿排便困难
在大多数婴儿中,婴儿排便困难在出生后第1个月就开始出现,持续3~4周后可自行缓解。
诊断标准
年龄小于9月龄的婴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2项条件:
在排出软便或未能成功排便前处于紧张和哭闹状态至少持续10min;
无其他健康问题。
应对策略
婴儿排便困难并不需要轻泻剂治疗,监护人需要注意婴儿排便时有无疼痛,有无需要进行医学干预的疾病。帮助患儿学习在用力排便的同时放松盆底肌肉,同时应避免刺激直肠,以防产生不良的人工感觉体验或产生在排便前要等待一种刺激的感觉。
婴儿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的患儿会出现大便松散,到学龄期会自行好转。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2.4%小于1岁的婴儿和6.4%1-3岁的幼儿可发生功能性腹泻。
诊断标准
反复出现无痛性排便,每日4次或以上,为不成形粪便;
症状持续4周或以上;
发病年龄在6~60月龄;
若热量摄入足够,不会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应对策略
注意饮食均衡,做好臀部护理,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尝试低适乳糖部分水解蛋白配方。
最后,李慧表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儿需要药物干预的情况很少,需要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改善喂养方式、减少强迫性的习惯形成、减轻家长的焦虑。
详细课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课程回放。
